150年前,大众普遍认为品德是成功之本:正直、诚信、善良、勤劳、乐观......
50年前,社会观念开始转变,认为个人魅力才是关键,于是大众的社会著作都是教你怎么打造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性格等等(很多父母到现在依然持着这类观念;
近些年来,我察觉到社会观念又开始了一轮变化,认为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包含分析型思考和创意思考;
今天分享一本四星好书,主要讲述人的两种思维方式:分析型和创意型思考;
逻辑思考虽然备受现代社会推崇,但鄙人认为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基本的逻辑思考能力,反而普遍缺乏最基本的创意思考能力,今天分享本书的创意部分,六条创意思考法则。
01 这是一种“走后门”的思考法
创意思考如果要给它贴标签,方便理解的话,可以是:
曲线思考、跳出盒子思考、走后门思考、右脑思考、注重低概率事件......
影响我们进行创意思考的因素,主要是生活中不假思索的程序性反应,比如看到朋友就说“你好”;
程序式的反应不费脑力,但如果遇到了全新的情况,程序式反应就会失灵,就得启动非程序式反应,也就是创意思考。
02 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
聚合性思维像显微镜,擅长在窄视角内分析问题,把思路集中到一个点上,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发散性思维像望远镜,从更宽更远的角度来回观看,寻找创意,再来分析问题;
两种思维方式天生对立,少有人能同时擅长,更多的人擅长聚合性思维,也就是用左脑思考;
这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直流传下来的教育模式擅长线性逻辑思考,右脑没怎么开发,我们作为教育的产物,自然也是擅长逻辑思考;
知乎很多人在讨论思维导图有没作用,争议不断,但从视觉/创意的角度看待,作用非常明显:它把传统的文字记忆和视觉记忆结合在一起;
思维导图看起来很随意,但更容易看到整体框架,更容易把思路散发出去,是一种锻炼右脑的好方法。
03 点子杀手
每个人都曾是点子杀手,把创意扼杀在摇篮,主要分三类:
1)不敢怀疑显而易见的事情
接受现状是对创造力最大的扼杀,比如,1+1=2,不假思索的结果是2,如果用创意思考方式,可以等于11,等于字母T,等于十,等于......
2)急于评判新点子
这是一个坏习惯,特别是开会的时候,某人提出一个建议,马上被同事驳回去,再往后不是特别牛逼的想法都不敢说出来;
生活上也一样,自己提出一个新点子的时候,即使很不合理,也不要马上拍死它,先放一边,等所有点子都列出来出后,再进行评估;
3)害怕自己看上去是个傻瓜
这点是前面两者的基础心理因素,正由于害怕被嘲笑,才不敢发表自己新奇的观点,同时也把想法默默地扼杀在内心,无处发展;
一般情况都是以往遭遇过类似经历,同时也没有接受过反常识教育,人自然就变得规规矩矩,少犯错,少提想法。
因这类心理错失良机、遭遇经济损失的例子可不少,错误主要分成两类:
I类错误直接带来损失;II类错误让我们错失良机,间接带来损失。
我们很容易想到第一类,但很少想到第二类,比如一家电影公司拒绝了一个剧本,结果另一家公司用了那个剧本拍了一个大片,就是典型的II类错误,而且损失远比I类严重。
04 当一回魔鬼代言人
魔鬼代言是指脑海里为硬抬杠的人辩护,寻找反对观点或者对自己不利的证据,从而让自己的观点更经得起推敲;
主要有两个步骤:
1)站在对方角度替对方寻找支撑点
2)请对方寻找自己观点的漏洞
受限于逻辑思路和自身经验等缘故,我们往往深陷于某个观点,不在意其他观点;
其实对和错的界限没有那么清晰,仅仅是思路出发角度不同导致结论不同,魔鬼代言能让我们的观点经得起推敲,变得更加客观。
05 运用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最有效的提高创造力的方法之一,最重要的规则是:
点子的数量重于质量;
越新奇的想法越受到欢迎;
所有点子都提出之后再评估;
鼓励搭“顺风车”,补全别人的想法;
发挥创造力主要靠源源不断的想法,甭管靠不靠谱,不断地碰撞出新奇又合理的点子,就是创造力的核心;
06 重述问题
在开始思考问题之前,进行问题再定义,最好每个问题清晰地定义2-3个目标;
有个问题:“一家餐厅客流量正在不断减少,主要是因为客人认为等位时间过长”
如果按照常规逻辑来思考,得出的答案:
1)扩大餐厅规模;
2)改进点餐流程,提高速度;
3)拒绝只喝饮料的客人
答案虽然都不错,但只解决了部分问题:加快了进餐速度。
如果进行问题重定义:如何让客人在等餐时没那么烦躁?如何分散客人的就餐时间?
答案就多得多:
1)等候区装台电视机;
2)等候区有免费的点心、娱乐设施;
3)非高峰期打折扣
这个思路很重要,很多熬夜群体长期熬夜就死死地盯着“我要几点起床,早起”,于是调了N个闹铃,结果还是起不来;
换个思路,能不能早起取决于能不能早睡,这个问题如果能重新定义成“如何才能早睡”,解决方法就会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