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父母,从不做孩子的“差评师”开始

差评师,顾名思义,就是靠给别人差评生活的人,是由淘宝网催生的延伸生活各方面给予别人所作所为差评的人。

01

最近热播的《小欢喜》以三个家庭四个高考生的生活学习经历为线索,刻画了在高考大背景下的众生相。其中由演员海清扮演的妈妈董文洁在儿子方一凡在学校闹事后坐在车里吐嘈的一段话;“你别叫我妈,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读书啥不行,打架门门清。”……纷纷让高中学生党感同身受,这分明就是我妈本尊嘛!

可见在许多孩子的心目中,家长们随口而出的“差评”对孩子心理方面的影响有多大。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比马龙效应”,如果评价主体低估被评价者的能力,认定被评价者不求上进、行为差劲,会导致被评价者将这种观念内化,促使被评价者呈现出不良行为。

有一个学生,才读小学四年级,成天标榜自己是“我是学渣,我不会是正常的。”“学霸有学霸的苦恼,学渣有学渣的快乐”,偶尔一次被我听到了,问他:“你才小学四年级,学习的路还很长,你怎么就这么称呼自己呢?”他不在意地对我说:“爸爸在家就是这么称呼我的,‘你真是学渣,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我估计你是你们班最差的学渣。’”我看着他那双看似不在意却似乎有点受伤的眼神,摸着他的后脑勺说:“你思考方向不错,知识面广。”听我说着,他的眼神亮晶晶的,我又说:“如果再勤奋一些,细心一点会更好。”他干脆地“哎”了一声,声音里带着喜悦和高兴。

孩子得到的信息是积极的,他会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孩子得到的信息是消极的,他会朝消极的方向发展。


02

妥善地运用“差评”让孩子更优秀。

教育专家曾说过:教育孩子要多用正面语言,不要做负面语言的传播者,在教育引导孩子发现自己问题,使用差评时,可尽量用上“你在XX方面表现不错,如果再XX,那会更好。”

这个场景家长们是否很熟悉:

某某同学一边做作业一边玩,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吃零食,一会儿去上厕所,一会儿又弄弄玩具。

请看两个家长的不同做法:

一号家长:

都放学四十五分钟了,你书包还没打开,一个字没动,我都气死了,你再这样我就揍你了。

二号家长:

你知道放学回家应该先写作业,这方面意识值得表扬。如果你在写作业之前先将要解决的事情解决好,如喝水、上厕所、吃零食等,可能效果会更好。

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更容易接受一号家长还是二号家长的说辞?毫无疑问,大部分孩子都会选择二号家长,因为一号家长暗示的是你习惯不行,需要我揍你才可以;二号家长暗示的是你可以做到,只是准备工作没有做好。

在长时间的心理暗示下,一号家长的孩子可能破罐子破摔,反正我也写不好,干脆边做边玩,你吼我就写,你不吼我就慢慢玩;二号家长的孩子可能想,我能做得更好,我应该先把准备工作完成之后,马上开始学习活动。

日积月累,习惯的培养慢慢就会显示出差异。


03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王家孩子钢琴弹得好,李家孩子书法字写得好,张家孩子是跑步健将,陈家孩子演讲上了电视台……

有的家长暗忖: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我家的孩子就如此普通呢?

因为你将所有孩子的优点加在一起,希望自己孩子能够达到。

在中国有个著名的“别人家孩子”,那是多少正在努力成长的孩子们童年的噩梦啊!

每个孩子都喜欢被欣赏、被接纳的感觉,这份感觉成就了孩子的自我价值和自我肯定。如果我们盯着孩子的优点,孩子的优点就会被放大,成为他身上真正的优点,他也会盯着我们身上的优点,这样就形成了亲子关系的巧妙的“爱”的接纳和循环。


因为我们不完美,所以孩子不完美。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希望得到好孩子,就不要总是指责孩子。

不做孩子的“差评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好,我们也越来越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2年9月由于上海外牌汽车政策严控,为了方便工作,我买了辆2012款凯迪拉克SLS汽车。这次由于公司配发一辆奔...
    益德呆呆阅读 5,881评论 1 1
  • 承蒙你出现,让我喜欢了这么多年。
    知清梦阅读 2,256评论 0 0
  • 周末的晚上,林子和两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出去玩耍。 三人先是一起吃了个饭,喝了点小酒。 在酒精的陶醉下,洋子提议去酒吧...
    林安君阅读 2,593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