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轻禅
前些年流行的一个问题:当你的老婆与你的妈妈同时掉进水里,你会选择先救谁?这个问题当初困扰了很多人,在随后的一些年,陆续有人给出不同的答案。这个问题看似解决了,但是如今又有一些更难的问题摆在人面前。譬如这样一个问题:杀死一个健康的人,将他的器官移植给五个病危的人,这种做法可以接受吗?
那如果问题是这样呢?是否允许将一列有可能杀死五个人的有轨电车,转向只有一个人会被轧死的岔道?
这类问题的确难以回答,这就涉及到道德悖论,如此的道德难题究竟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对此,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法国当代哲学家吕旺·奥吉斯在《伦理学反教材》一书中以“思想实验”的方式,引导读者独立思考人生中遇到的困惑与两难问题,抵抗道德绑架,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分析以上问题之前,先说一下道德直觉,简单说起来,道德直觉就是在面对道德问题时,做出的第一反应。那么面对上面第一个问题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的,为何这样?五个病危的病人死去,并非需要人有身体接触,而亲手杀死一个人却会让人觉得更残忍。但结果论者并非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们会做出在总体上得到最大程度利益或最小程度伤害的决定,尤其是功利主义者。
若是看第二个例子,人的第一直觉是将列车转向只有一个人会被轧死的岔道。这样看起来,与第一个例子的结论似乎是相反的,同样是牺牲一个人,第一种情况下不被允许,而第二种情况下看似是合理的。
结合两者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有时道德直觉是脆弱的,可当情况发生变化,也许道德直觉是正确的。但道德直觉还与其他因素有关系,譬如被杀死(轧死)的人与相关人员的道德品质,其亲疏关系、年龄、责任程度等等有关。如此看来,道德直觉有时候并不能帮助人做出正确的决定,虽然这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这恰恰是《伦理学反教材》一书所要表达的主题,在面对道德难题时,人究竟应该做出怎样的决定,才可以不被道德绑架,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就在今年春末那会,我们家这边发生了一次车祸,现场是这样的:男子开收稻机带妻子去远方收稻子,因早晨天不亮,在路上碰见了一个老年人,当时男子为了能够躲避老人,转动了方向盘,可这样的做法并没能避免悲剧的发生。事实上,最终结局很惨,老人死去,男子的妻子因碰撞到电线杆被挤死。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人的道德直觉有时候并不能指引人做出正确的选择。我想,如果当时男子知道会是这个结果,估计会直接冲上去……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会有心理负担,有愧疚。
诸如此类的道德难题,有时候是需要人立马做出决定的,如果不能够迅速的分析情况,或许就会造成悲剧的发生。任何一个人,作为社会上的人,出生就开始接收到各种道德观念,如果不能很好的辨别问题,很可能被道德所绑架。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任何人都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伦理学反教材》一书就是很好的入门书籍,书中的难题个个都很尖锐,直击人的内心,引人深思,也让人反思,究竟自己做怎样的决定才是正确的。
(微信公众号:阅读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