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月二十五日到十月二日,这七个昼夜,我的世界被一个滚烫的信念彻底点燃——高级职称。它不再是悬在头顶的星,而是我必须登顶的山。
我曾无数次问自己,“高级职称” 于我,究竟是心之所向的坐标,还是无形中缚住脚步的魔咒?见过同事一生耕耘,最后靠 “临退休关怀” 才触到八级的门槛,那眼底的遗憾像落了灰的旧书;也见过有人对这职称云淡风轻,或是有家业托底,或是本就偏爱自在,亦或是早有副业撑起另一片天。而我,早已选择了一条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既然无法成为职称与职务的“双肩挑”选手,我便在这一条职称的征途上,全力以赴地冲锋。比赛、业绩、荣誉,是我12年磨一剑的见证,是我亲手铸就的台阶。
当QQ群弹出的信息,印证了我“7选2校内选拔,第一名出线”的事实时,我没有欢呼,只有一种沉静的确认。翻看那一行李箱里的百余张证书,它们不再只是纸张,而是我一路征战的战旗。那一刻我明白:真正托起我的,是无数次在黑暗中不灭的信念,是泥泞中依然向前的自己。
当所有材料汇聚成厚厚的大部头,我抚摸着它的厚度,如同抚摸12年光阴的刻度。这哪里是资料册,分明是我用智慧熬出来的星光,用泪水浸软的荆棘,最后织成的青云梯。它不声不响,却悄悄磨平了我在年龄与教龄上的差距,让我敢站在和前辈们同场竞技的平台上,并且体面的胜出。
申报系统的限制——3M文件、15条业绩、每条仅两个佐证——像是一位严厉的考官,逼我淬炼出最耀眼的光芒。而当我导出最终的一览表,看见满屏黄冈市级别以上的业绩时,心底对胜利渴望的火焰已成燎原之势。
可这份梦幻里,终究裹着一层挥之不去的焦虑。我总怕,怕评审桌前,有人会说 “年轻人要给老同志让路,机会多的是”。这话听着温和,却像一块石头压在我心上 —— 我是文科生,读史时总是感叹,草根人物的机会从来都是奢侈品,有时就那么一次,错过了,便是 3 年、5 年的漫长等待,或者终身的遗憾。而我心里那点 “少年心气”,是不可再生之物,哪里等得起?若真到了被 “让路” 的那天,我怕是连呼吸都要弱下去,不是怕输,是怕对不起那些熬夜改材料的夜晚,对不起抽屉里那 100 多张写满努力的证书。
媳妇见我总对着材料发呆,便坐在我身边说:“你呀,在单位里没背景还这么拼,有时候就像带着‘原罪’,难免成了别人的众矢之的。” 我笑着问她 “那怎么办”,她想了想,语气里藏着心疼:“要么就停下来等,等他们先评,你最后拿着‘乡教高’的证退休;要么让他们嫉妒你,成为他们那代人眼中不可企及的存在。”
我合上装订成册的材料,牛皮纸封面传递着坚定的声音。
“中。”
这一个字里,有对过往的不悔,有对未来的笃定,也藏着巨大的忐忑。但我知道,不管结果如何,这七日的忙碌,这一路的奔跑,早已让我觉醒:我要的从来不是一个职称的头衔,而是要向自己证明 —— 那个在黑暗里不肯放弃的我,值得被看见,值得被认可。
只愿上天不负这份执着,让我能带着这一箱子的星光,踏上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