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得高分必须修炼这个过程!

这是小李的成长第41篇原创文章

你好!我是小李妈妈!昨天小李放学回家第一时间拿着卷子跟我说:妈妈、妈妈你看我这道题明明做对了,为啥老师只给我了10分?做对了应该是满分20分的啊!

我拿过题一看,是一道绝对值的计算题,老师把解题过程完完整整的写下来。

我回答:如果我是阅卷老师,顶多给你5分。

为什么呢?小李问?

我回答:因为你没有写步骤,只写了结果,所以我赞同老师的做法。

通过扣你的分,是想给你一个提醒,表明解题步骤的重要性。老师想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你们对解题过程的重视。

小李感叹!妈呀!过程这么重要啊!

我知道,小李的例子并非个案,在教学实践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今天我们就透过现象找找原因。

为什么解题过程如此重要?孩子对待解题过程是如何看待的?如何培养孩子注重解题过程?接下来我就从这三方面来说说我的看法。

一、为什么解题过程如此重要?

1.解题过程就是思考过程。

分享一个小故事可以充分体现过程的重要。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读博期间,参加一个重要的考试,有这样一道题:在月球上造一个虚拟的原子炉,如果插入一根和地球上同样构造的镉控制棒,当镉控制棒停止上下运动时,炉心的温度上升了几度?这个温度是否安全?

大前研一算出来了,会上升2.8度,是安全的。他把这个答案交了上去。全班只有他一个人答对了,但是他没有通过这次考试。而有个同学并没有把结果算出来,但是对计算的过程做了详细的说明,反而得了高分。

老师对大前研一说:“你的数字是对的,但是对思考的过程,并没有明确的说明,这对一个工程师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老师解释一下强调过程的原因:你的答案尽管是对的,但是我并没有看到你计算的过程——你也许是瞎猜的呢?也许是抄袭的呢?也许过程错了好几步但是答案凑巧对了呢?

我需要看到你得出答案的过程,那才能真正展示出你确实拥有得出答案的能力。

这也验证为什么初高中考试题是按照步骤给分,即便结果对了,过程不全也是要扣分的。

2.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改变命运。

众所周知这两年的新中考的改革,方向全省统一命题,整体来说难度不是很高,虽然题型不是很难,不代表你能拿满分。

还有现在的学习资源相对均衡,只要你想学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资源。这就带来一个结果,你会发现孩子中考的分数都很高,分差特别小,0.5分就是一档。

当题不再难,学习资源充足时,你认为大家在竞争什么?是细节!是习惯!就看你能不能在考场上把应该拿到的分都颗粒归仓。

这需要什么能力?需要平时对好习惯和极致细节的养成。

如果你的做题习惯还是马马虎虎丢三落四的,肯定要被习惯好的注重细节的孩子PK掉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中考首先要筛掉这些连习惯和细节都不注重的孩子。连中考都没有胜出的孩子何谈高考?高考又是一个高度。

二、孩子对待解题过程是如何看待的?

孩子们对待解题过程的态度和想法,会随年龄、学科难度、过往体验等因素有所不同,大概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典型情况。

1、积极主动型:享受过程的乐趣。

- 态度:主动尝试,遇到难题不轻易放弃,甚至会因解出复杂题目产生成就感。

- 想法:

“这个题看起来有点难,但说不定我能找到办法,解出来肯定很开心!”

“上次类似的题我会,这次换了个形式,试试用之前的方法改一改。”

 背后原因:可能曾因解题获得过表扬(如老师肯定、家长鼓励),享受“逐步推导、找到答案”的逻辑快感。 

2、被动应付型:以结果为导向。

- 态度:不主动思考,依赖他人提示(如问家长、抄同学答案),做完就行,不关注过程对错。

- 想法:

- “赶紧做完作业就能玩了,反正只要把空填上就行。”

- “这个题我不会,直接问妈妈吧,省得费脑子。”

- 背后原因:以快为目标,赶快完成任务,从来不思考为什么要做这道题。

3、依赖经验型:习惯“套公式” 

- 态度:解题时优先回忆“类似题目怎么做”,跳过所有思考过程,不主动分析题目本身的逻辑,遇到新题型就卡壳。

- 想法:

- “上次老师讲过这种题,用那个公式就行,不用想为什么。”

- “这个题和课本上的不一样,我没记过方法,不会做。”

- 背后原因:可能长期接受“灌输式教学”(如直接教套路、背公式),未养成“分析题目、独立思考”的习惯,误以为“解题=套模板”。

从孩子们对过程的态度和想法可以得出,大部分孩子对解题过程不重视,以结果为导向,实施记忆匹配,目的都是想快速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导致孩子不愿思考。

现在中高考阅卷采用采分点制,也就是说看过程中有哪些采分点,如果忽略过程,可以说与高分无缘。

孩子辛辛苦苦做题、刷卷最终目的也希望能取得高分,既然阅卷评分标准都需要过程,那重视解题过程是一定要提上日程。

三、如何培养孩子注重解题过程呢?

1. 从“问结果”转向“问过程”

 日常辅导时,用具体问题引导孩子复盘思考,而非直接判断答案对错。

- 这一步你是怎么想到的?

- 如果这道题的条件变了(比如数字改大),你的方法还能用吗?

- 刚才卡壳时,你尝试过哪些办法?

通过持续追问,让孩子意识到“思考步骤”比“最终答案”更受关注,逐渐养成主动梳理过程的习惯。

例如:每天小李拿出测试卷,我首先关注的是孩子对这道题是如何思考的?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无论结果对与错,都是由过程推导来的。所谓正反馈、负反馈都是有价值的。正反馈知道步骤为什么对,而反馈知道步骤为什么不对,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很好的思考和体验。

2. 从:“被动听”转向“主动说”

有一句话说的好,掌握了过程,就掌握了结果。解题过程对,结果大概率正确。给孩子辅导时,我经常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在思考过程期间。无论孩子的解题过程多么离谱、我都不会打断,而且还会鼓励孩子继续思考。孩子在推导过程中,慢慢发现这条道路行不通,这时候我会提示,还有没有其它的路可走?是否漏掉哪些已知条件?经过孩子反复推敲、反复试错的过程,孩子明白哪些思路可行,哪些思路行不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参与感才是最有价值的,有了参与感才有成就感。

通过以上方法,孩子会逐渐理解:解题过程不是“额外任务”,而是帮助自己理清思路、减少错误的关键,从而主动重视并规范解题步骤。

总结

以过程为导向,不以结果为导向。当你聚焦于过程时,你期望的结果会很轻松、很自然地出现。当你聚焦于结果时,你便马上陷入纠结之中,对过程感动厌倦、不安和不耐烦。其实今天聊的不仅限于解题过程,希望孩子们做任何事,都能享受做事的过程,而不是把过程当任务敷衍了事,只有这样才能感觉到快乐!其实人生本身也是一场修炼的过程!

好,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吧!我是小李妈妈,下期再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