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前置仓,是指一种仓配模式,它深入客户聚集区,一般是在距目标客户3公里的范围内设置一个小型仓库。客户有需求时,商品从附近的前置仓发出,而不是从远在郊区的某个仓库发货,用于解决所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当前在生鲜领域应用较为广泛。
前置仓原本是因电商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模式,旨在满足客户的即时消费需求。当前实践中,众多先行者们对前置仓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主要包括:面积大约300平方米,SKU在1500个上下,覆盖3公里范围,1小时送达,自营配送。
水西汽配有人受到“启发”,也提议设置汽车配件的前置仓,声称能够解决行业里快、准、全和便利四个难题。王二非常不以为然,但人微言轻,也不好说啥,随它去吧。设置前置仓,需要进行几个方面的权衡取舍。
1、名为前置仓,实际还是门店,肩负着盈利任务。在门店的成本结构中,便利性与规模效应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规模是盈利的核心,规模大了才能实现集采、集储、集运,从而降低流通成本。前置仓模式相当于加长了供应链,若不能带来销售的提升,则白白增加了成本。
2、由于订单的不确定性,给补货带来了极大难度,需要依靠后台大数据的算法和统计分析来精准选品,否则非常容易造成缺货或滞销。根据平方根法则,众多前置仓的设置势必造成库存分散,总库存量增加,持有成本上升。而汽车配件恰是一个SKU众多的行业,且国内很少有一个区域人们都开同样的车(使用同样的配件),若备货品种少,断货就不可避免。如果每次都需要从大仓库调货,前置仓的服务时效就无法保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前置仓对于运力调配要求较高,订单突发,难以安排合适的配送人员数。单少,配送员多,亏钱;单多,配送时间无法错开,增员,亏钱。配送人员工资高,亏钱;工资低,队伍不稳定。
4、众多前置仓均向大仓库提交采购需求,订单分散,会给大仓的备货带来较大压力,这是王二不愿意看到的。另外,前置仓的管理和库存安全控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5、要做到垄断周边客户,提高消费粘性,就需要单一区域内订单密度足够大。但由于前置仓距离客户近,他们采购就随心所遇,需要啥要啥,订单承载量有限,甚至一个滤芯、几个火花塞、一根皮带都要求送一趟货。在这种情况下,同一家客户一天可能需要跑去多次,运营成本会急剧上升。由于汽车配件产品利润率并不高,所以很难盈利。
6、此外,布局前置仓,需要租赁仓库,购置货架及附属设施,这些投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总而言之,汽车配件代理商并不太适宜实施前置仓战略。同样地,SKU较多,利润率较低的行业,也应缓行,或观察实践后再实施,最起码不要让自己成为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