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是什么病?严重吗?

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所致的贫血,这种贫血患者由于体内缺乏红血球而易感染,在感染后更易发生溶血。这种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各种因素引起红细胞破坏增加所致的。

溶血性贫血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1、原发性溶血性贫血(也称为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先天缺陷或后天获得性突变造成红细胞酶缺乏,导致血红蛋白降解过快,不能在红细胞内贮存,以致被破坏而引起的一组疾病。

2、继发性溶血性贫血:多由疾病(如感染、肿瘤和药物)引起红细胞破坏加速所致。继发性溶血发病机理较复杂,主要是红细胞内或外因素异常激活,产生过多的缺陷酶、毒素或致热物质所致。

那么问题来了:溶血性贫血病情严重吗?

一般来说,如果是轻度溶血性贫血患者预后良好。重度溶血患者容易出现急性肾衰竭,并且可能有生命危险。




病因

1、遗传性:据了解,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10%的人患有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2、获得性:这是较常见的原因,大约占一半以上。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因素很多,其中常见的是药物、感染和遗传因素。

3、非感染性疾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红细胞破坏增加或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一种溶血反应,称为溶血。

4、其他因素:包括某些先天性和获得性抗体、红细胞膜缺陷或药物(如磺胺类)等都会引起溶血性贫血。


临床表现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急性溶血可有发热、寒战、腹痛、呕吐、腹泻等,严重时可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及少尿等。

慢性溶血可表现为贫血,但贫血的程度不一,有的症状较轻,有的症状严重,而且有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下降和血红蛋白尿。急性溶血时,可出现寒战、发热、头痛、腹痛等症状。慢性溶血患者可有脾大和肝功能损害,甚至出现贫血。有些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新生儿黄疸相似,但溶血期常较长。



诊断

1、患者出现溶血症状,一般表现为贫血、黄疸等,如果有皮肤瘙痒,则可能会有皮肤粘膜出血。同时,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患者还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尿、黄疸等症状。

2、患者血常规检查可发现血红蛋白明显降低。如果血小板减少,则可能会出现出血现象。

3、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减少,也可以通过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比容来判断患者的贫血程度。

4、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医生可做出诊断并指导治疗。


治疗

1、输血:血红蛋白浓度可提高,输血可使贫血缓解。

2、药物治疗可能无效。

3、骨髓移植:也是治疗溶血的有效方法。

4、对症治疗:如发生高热,则应用退热药;严重感染,可应用抗生素;因溶血性贫血时,尿中可有大量胆红素,故应碱化尿液。



预防

1、治疗原发病:由于引起溶血性贫血的病因有很多,因此在治疗时一定要针对病因来进行,才能避免再次发生。

2、遗传咨询:对于有遗传倾向的人群,需要进行产前诊断,避免胎儿出现遗传性溶血。

3、饮食预防:患者可以多吃一些具有预防溶血的食物,比如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它们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4、预防感染是可以有效降低溶血性贫血的发生的。

5、定期复查:有必要定期进行复查,比如可以通过抽血进行血常规、血红蛋白浓度等检查。

6、远离毒物:日常生活中要远离有毒有害物质,不要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以免产生不良刺激。




文中图片均已获版权方授权。

文章原创,抄袭必究。

医学建议,仅供参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