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20年5月24日,在此之后平台的模式更新升级,不在本文所讨论的范围之内。
1. 前言
本文主要从战略定位、商业模式、用户定位、产品功能、内容运营、产品交互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对现有的平台数据做简要分析,二是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针对平台的解决方案,我主要在PPT《为村的未来》中做详细介绍。
2. 商业模式
2.1 定价策略单一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区发展极不平衡,针对这种不平衡,国家政策都会做相应的“适应”。以近几年国家主导的精准扶贫工作为例,2011年国家标准是2300元,2015年为2800元,2016年为3000元,这个数据是逐年变化的。在2015年,比较发达的浙江省标准是4600元,贵州省扶贫标准则是3535元,这个数据各地是不同的。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区的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策略。从产品角度,就是要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上图来自“为村公众号”,价格基本上是全国统一,这意味着为村在“定价策略”上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2.2 盈利方式单一
通过为村公众号、腾讯公益官网和其他渠道得知,为村整体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甲方(政府)采购的“服务费”,也就按村庄数量收取的费用;
2、培训或其他增值服务费用;
3、微店电商平台分成(这部分猜测);
4、其他的定制开发服务费用或内容运营服务;
5、广告和品牌溢价。
以上收入我们可以归纳为软件服务和运营服务占比最高。但实际在toG业务中还存在很多重要的盈利点,例如硬件部分,目前有很多互联网+智能设备的解决方案,包括阳光公开中用到的各种Led电子屏、触摸屏、数据大屏;利用智能手环管理特殊人群;利用智能储物柜做公文流转和公文归档;利用“免流量”安全手机提供工作终端等等,这还不包括传统的高拍仪、打印机等基础电子设备。
单单以“政务公开”这类项目为例,可能一个市级平台的软件费用也就是200万左右,一个9台电视组成的“数据大屏”的硬件价格就可能高达“60-90万”。而硬件也是G端客户比较喜欢看到的东西,这类产品通常被认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更能给人一种“充实感”和良好的“视觉体验”,同时也便于甲方向领导汇报,做宣传资料等等。(因为没有领导是拿着手机来视察工作)
如果在商务上能占有一定主动权,那么硬件产品,或者“互联网+智能硬件”的解决方案将会带来更多收益,当然也会带来更多挑战(主要是商务、招投标处理、项目运营方面)。
2.3 目标客户定位不清晰
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2018年,中国约54w个村,约3.1w个乡镇,也就是大约平均每个乡镇17个村。如果以乡镇为维度采购“为村”服务,开支在17w左右,这对于很多欠发达地区的乡镇而言,开支并不小,至少目前很难让他们觉得“划算”(购买欲低)。
【不过以村为购买单位有几个好处,一个是商务流程简单,分开采购可以减少招投标环节,直接购买服务就可以了;另一个是回款速度快,购买服务的资金能够很快到账,如果签署金额较大的合同,通常都无法避免分期按比例付款,而且“回款”也是个大工程】
如果乡村数量达到200个以上,价格会在95w左右,这对于一些“区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而言,费用不算太高。但是商务问题十分严峻,对于区县级单位的工作人员,一方面很难知道咱们的存在;另一方面,即便是他们了解到有我们这个平台,也很难通过公众号对平台有全面的了解。在我们接触直接客户之前,还会出现很多“地头蛇”,比如本地渠道、电信、移动等国企巨头,他们有很好的商务资源和客户关系,并且会不断从外面找各种产品合作,提供各类解决方案,直到花光当年的“财务预算”。
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平台用户和客户是分开的,用户是村民、基层干部,买单方却是上级领导。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客户层面的商务推进,客户也希望获得“针对性强”的产品和服务。毕竟他们的每一笔开支都需要申报、上会,甚至走招投标流程才能完成。
从为村平台申请流程看来,更像是提供给每个村去独立申请的,而不是由上级统筹。这种做法太过“互联网化”,表面上可以节省商务成本,但实际上会导致大量用户的丢失。因为这本质上是“目标客户定位不清晰”导致的,我们到底是卖给村?还是卖给乡镇?还是卖给地市?没有任何一个县级以上单位会在不跟你做任何商务接洽的前提下,先花十几万购买一项他们并不了解的服务。
我们必须清晰给客户一个清晰的定位,要具体到某一级部门,某一个单位、某一个具体的科室负责人,找到关键人,就是找到了最精准的客户。当务之急是公众号-为村申请的“我要联系”模块得换成“客服电话”,而不是“为村来福”的微信二维码。
2.4 天花板定的有点低
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查询数据显示,全国目前约54万个行政村,按照每个村1万元的标准计算,我们的天花板是“54亿”。
而且村庄数量逐年减少,2010年全国村委会是594658个,2018年是542019个,2010-2018年持续下降(2013年除外),约每年减少1%。
下图是2014-2019年自治单位、居委会、村委会数量对比图。
可以发现社区不断增多,村委会不断减少,而总体的自治组织数量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在向城市转移,我们未来可能要叫“为居委会”而不是“为村”了。
自治组织总数在减少,说明我国在不断优化基层组织结构,据个人调查,在河北、东北的一些地区一个行政村的村民人数大概是200-500人,而江浙、湖北、湖南等诸多地区已经完成了基层组织优化的工作,基本上是1500-3000人一个村。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对于数字乡村、基层治理这个庞大的市场而言,整体市场规模至少应该在千亿以上。我们目前仅“规划”了不足5%的市场份额,在商业模式上亟待全新的考虑。
3.产品体验
3.1 门槛过高
如果不依赖商务拓展的话,恐怕很难有人会主动发现“为村”平台,同时支付1万人民币开通账号,同理,乡镇、区县、市也是一样。这就是“门槛”导致的问题。
门槛有四个:
一是产品理解的门槛,通过公众号介绍或者推荐,我很难知道这个平台能做什么,能给我带来哪些收益。这种不理解会带来心理上的排斥,我为什么要用一个我根本不知道的功能,甚至还需要花很多时间去了解它?
二是操作门槛,虽然已经有所简化,但还是很复杂,我让一个29岁的专科毕业网格员申请入驻为村,大概花了1周多的时间才申请下来,这其中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地区选错了、身份证号码不对、拍照不合格、介绍信不合格等等。如果是50岁的村支书亲自来弄,恐怕一个月都难申请成功。不过即使是注册成功,登录后台了,仅通过“概况”介绍,我们还是很难了解平台究竟有哪些作用。
三是推广门槛,我注册成功了,但是里面一个村民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我需要做大量的运营配置,包括本村的图片、链接等等,还需要邀请本地村民进行认证,这个初始化过程实在太难。如果我是网格员,你不给我一笔单独的劳务费,我根本没时间弄这个。(至少要考虑直接用微信群里的用户一键授权认证)
四是管理门槛,需要30个村认证,才能获取乡镇账号,我都不知道乡镇账号有什么功能,我怎么敢花30w买你的服务呢?基层的很多做法都是先试点,试点有效果了再做推广,我们目前并不符合这种客户惯用的方式。
3.2 “纯净版”微博
这里指的是为村APP,核心功能“村友圈”与微博、微信并无太大区别,虽然主打的是“乡村内部村民之间的互动,村民与党员、村干部之间的互动”,但并没有很好的将这些目标用户连接到一起,同时互动功能过于单一(不支持小视频、不支持“剪映”、不支持抖音快速切换内容),因此趣味性也很孱弱。整体的感觉就像是删减版微博,删除了内容主题分类,删除了大V,删除了熟人,并没有很好的“独特性”,给人感觉既不如微博,也不如朋友圈。
能够感受到平台是想做社交领域的再一次“细分”,但这种细分在社交如此发达的今天,似乎很难存活,我们需要慎重考虑“水平营销”(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垂直营销”)。
4.产品功能
4.1产品结构
4.1.1产品形态
产品形态主要包括3种:Web端管理后台、为村公众号/地方公众号(微信公众号)、为村APP。
由于微信公众号产品形态的局限性,很多页面加载速度受限、加载内容不能过大,用户体验比较一般,功能扩展性不强。为村正将用户从微信公众号引流至APP,但是功能又并未完全移植到APP中。在这个过渡期,整体的结构有些混乱,用户很难分清楚公众号和APP究竟有什么区别,公众号已经比较方便了,为什么还要用APP?(至少目前没有体会到APP带来的便利和升级)
另一方面是管理后台只提供给村庄申请者使用,暂时没有发现权限控制模块,如果仅仅是申请者或者政府内部人员能够使用这个平台,那局限性就太大了。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权限细分,将不同功能模块分别开放给不同单位、不同科室,甚至给一些B端用户才好,以增强平台的可用性,适应具有不同需求的用户同时使用,也完美解决了数据泄露,权限混乱等其他问题。
如果仅仅是基层组织来使用为村,很难把平台用好,一方面村委会没有动力去运营平台,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精力去运营。很多村庄的干部老龄化情况十分严重,这对平台的可操作、便捷性有更高的要求(还不能忽略硬件成本,有些地区甚至没有电脑),另外使用培训、客服支持等项目运营成本会特别高。
4.1.2 业务结构
C端业务主要围绕“村友圈”展开,平台服务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认证村庄本地提供的服务,包括党务、村务、事务这几个部分,大部分都是信息发布类的功能;
另一个是官方提供的服务,包括“为村发布”提供的资讯以及腾讯生态内的其他服务,
如微店、手机充值、生活缴费等,但都需要跳转到三方小程序或公众号才可使用,这说 明我们没有打通账号。同时,大部分应用需要再次微信授权才能使用,有一些还需要认 证手机号码,例如通过“为村抗疫”跳转到“腾讯微医”,如果你要使用在线咨询功 能,必须先认证手机号码。(但我在为村-全国村庄已经认证了一遍!)
G端业务主要用于支持认证村庄本地服务,同时提供一些工具型应用和信息管理内应用,其数据统计模块主要与“积分”相匹配,用于提醒G端用户运营好自己的村庄,
但这个理解成本还是比较高的,另外也缺乏足够的激励措施。
业务结构的风险系数也很大,核心仍旧是缺乏“产品差异化”,腾讯的其他服务我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入,成为那些应用的“铁粉”,至少从小程序直接进入更方便(比进入一个公众号,然后再找到一个功能模块,再点进去要方便)。如果我们一直缺乏核心业务,会导致用户不再路过为村“入口”,那么平台的存在感会更低。
业务结构还有一个方面面临极大的挑战,,就是忽略了“客户”的感受(平台运营、产品功能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如果需要“客户”买单,就不能只给“用户”服务,需要增加一些政务领域的业务,这类业务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可行性。也会取得“客户”信任,因为本质上我们的政务“客户”也是为群众“用户”服务的。
4.2 功能结构
4.2.1 管理后台
管理后台共计13个模块,54个功能。其中信息发布功能类占比46.3%,信息管理、实用业务功能只有2个。而信息发布类功能,除村友圈外,大部分只是对发布的信息进行了业务逻辑上的分类,应用性较低。(这里为村可能受到“菏泽市”影响较大)
信息发布又分为后台发布和C端用户发布,其中C端发布6个,G端后台发布19个,这意味着大部分的版块都只能后台去发布。而什么样的角色或者说多少个用户才能运营好19个发布模块呢?
如果为村要作为基层治理的应用平台,必须要在“应用性”上提升几个档次,现在大部分的功能都是基于信息发布,这看起来更像一个“局域范围内的微博”,如果内容运营跟不上,用户会很快流失。
在功能上我们也需要区分客户和用户,他们本质上就是不同的“服务对象”,用户大部分是基层干部或者村民,但客户才是买单决策者。整个平台对于客户而言太过缺乏吸引力。
据个人调查,在整个基层治理的过程中,G-C只是一方面,如果要政府采购服务,他们更希望看得见摸得着,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能够辅助他们做决策。我们可以在一些政务应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展示上做文章。
如果按照为村现在的功能结构,我只能理解为还没有与客户达成真正有深度的合作,至少在资源投入上显得严重不足。
其实可做内容很多,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
1、基础数据管理,也就是类似“党员管理”、“村民管理”、“贫困户管理”的功能,这方面虽然国家在统筹,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地区都是本地电脑存储,有些连Excel都不会使用的地区,仍采用工作簿手写的方式。比如本土人才管理、村集体资产管理、特殊人群管理(信教、精障、留守儿童、孤寡老人、退伍军人等等)。【这部分最好支持导入导出、自定义表单结构的方式】
2、工具类,除了投票、筹款、调查问卷等等,还有很多偏OA类的,例如协同办公、会议通知、公文管理、任务下发、报表填写、数据采集。(我们调研发现很多乡镇的通讯员,挨个给村支书打电话,让他们看群消息,这说明钉钉的“已读”功能很有必要)
3、实用业务类,信息化的趋势会给各地带来很多思路,一些区县会将部分线下业务转到线上。以我做过的几个小应用为例,“脱贫攻坚的明白卡打印”前期是由县里制表打印再分发到各乡镇,各乡镇分发到各村手填,然后张贴、统计汇总,全部是人工进行。我们只做了一个很小的业务,将明白卡的数据做成表单可以在线上填报,支持打印、手机扫码查看数据,这一项小业务就极大提升了办公效率,也节约了很多人力成本。诸如此类的还包括党员联审、村干部管理等等。
4.2.2 APP&公众号
本章我仅说明目前存在的一些比较显著的问题。
1、发布内容质量不高
以“村友圈”为核心的为村公众号和APP看起来更像一个社区,而不是基层治理服务平台。咱们的定位是一个开放服务平台,那么用户来这里是寻求服务的,而不是把它当成兴趣或者熟人社交产品占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即便是同一个村的,微信朋友圈应该比“村友圈”更有意思,至少里面的人我都认识,而且话题可以千姿百态,我还能控制让谁看不让谁看。
这说明平台本身并未对“村民之间”的联系形成强关联,党员干了什么、村支书干了什么,我天天看见他,心知肚明,我跟他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不是他发几个村友圈就能改变我对他的看法。(这个关联怎么形成,我在《为村的未来》里做了介绍)
内容质量不高还体现在内容形式上,为村更多采取的是图文的形式。这在微博和朋友圈中是比较主流的形式,但是微博有大V,朋友圈有熟人,村友圈缺乏核心支柱。当下的主流语言是“视频语言”,这方面我们应该好好加强。
2、资源整合度不够
这里不是说资源整合的太少,而是资源整合的“完善度”不够。什么是完善度?为村都已经是腾讯体系、微信生态,我从为村公众号进入,做了实名认证,绑定了手机号,然后去充值话费,还需要再微信授权一次,再手机号绑定一次。这说明缺乏实质的整合,如果要“极致”的用户体验,我们应该对微信的认证体系、授权流程做改善,对微信内部的数据做整合,我都用了微信这么多年了,难道平台还不知道我的手机号和身份证号码吗?
3、用户界限混乱
目前平台只是区分了游客、认证村民。以“党务功能”为例,如果我不是党员、我不需要看三会一课、学习强国、党员学习,这些模块理论上应该对我这个不是党员的人不可见的。但现在并没有做区分,所有功能都呈现在用户面前。相当于你已经知道我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还非得把我不爱吃的菜和爱吃的混到一起,让我去里面找我爱吃的。那我会选择不在你这吃,因为可吃饭的地方多了去了。
4、电商曝光低、玩法老套
这里我在“热卖好货”买了一个商品,2天就到货了,很方便。但这是正常的流程,如果跟淘宝、京东比,咱们的差距可就很大。
这里我简单列7个吧:
1. 客服聊天记录无法保存;
2. 客服不在线;
3. 与客服沟通时,无法发送商品链接,我还需要告诉他我要买什么;
4.大部分店铺的装饰都十分简单,无法完整的介绍产品;
5.物流只有单号,看不到物流地图;
6.对商品缺乏合理的分类;
7.无法记录我上次的检索结果;
产品的成熟度暂且不说,目前在平台上发现销量最高的店铺也就是3000多笔交易。在一个APP里面再进入一个公众号,然后再进入一个购物页面,这种超长的交互流程,很难吸引商家入驻和用户购买。由于平台用户数量的局限,很多电商平台的曝光度要比我们高,为村的一些农产品推荐,甚至不如某些“朋友圈带货”。
我们虽然能够整合一些生态农产品资源,但当下盛行的是“直播带货”,与直播带货PK,任重而道远。
我们需要深度考虑农村电商的问题,最好是采取集中收购、集中销售、家庭工厂的方式,同时还要辅助“平台补贴”等激励方式。因为很多农村人不会开店、不习惯开网店,如果能在每个村培养1个本土人士对整个地区的所有特色农产品统一直播销售或者统一承包,将是对整个农产品产业链的极大优化,可以避免很多“中间商”赚差价。
5、留言审核风险
为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单个用户发布的内容理论上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这对发布内容审核也有更高的要求。
5. 产品运营
5.1公众号运营分析
5.1.1 基本情况
公众号名称:腾讯为村
微信号:qqdreamers
数据来源:2013.6.2-2020.5.16(其中不含2014-2018年的内容,也不包含公众号内部的文章,仅包括公众号消息)
5.1.2 运营方式
依托于微信公众号,做内容运营+活动运营。
5.1.3运营发展简述
13年左右的文章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贵州黎平村的情况以及对“筑梦新乡村”项目的介绍,很多内容都是直接从“筑梦新乡村绿皮书”剪辑过来或者从“腾讯视频”复制过来。早期的阅读数量很低,基本不超过300。
可以发现早期为村主要是做探索,处于“纯粹公益”阶段,模式比较单一,以捐赠为主。而公益受众大部分是儿童,少部分是乡村特色文化。一些不好的现象也存在,比如公众号发布的几篇“支教日记”看起来更像是“游记”,内容亦缺乏审核,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例如单纯说城市生活比农村好),这是十分片面的(这需要我们对过往运营历史进行梳理,如有不当言论应当删除)。
2019年至今,随着微信的崛起以及互联网运营的升级,公众号推文也开始变得“套路十足”,出现很多清单文章、动态度等表达方式,同时也十分注重蹭热点,还有一部分“标题党”。可见腾讯对于为村的运营投入在加大,有了足够的资源,运营数据也开始逐步上升,2020年5月1日的运营活动带来10w+的阅读量,2019至2020年期间,数据基本都保持着1w以上,4月份以来,数据量则有些下滑。另外运营的内容、运营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不过仍缺少“顶层设计”,规划的整体性相对不足。
5.1.4 运营内容
注:这里仅介绍2019.9-2020.5期间的数据。(我只收集并重点查看了这部分文章)
表达形式:主要是图文,少有视频。
活动运营基本都是采取有奖参与的方式,开展的周期比较长,形式相对单一。
运营内容主要分3类:
1、知识新闻,主要从人民网、新华网整理三农相关的新闻报道或生活百科;
2、趣味新闻,时下热点新闻或者一些趣味性话题;
3、自我宣传/内部新闻,一方面是自身平台发展介绍,包括重要的会议、某个地区的上 线运行、平台的纪念活动;另一方面是以上线地区的村庄/村民活动为主题,做推广宣 传;还有一个方面,是对腾讯体系内的其它平台相互宣传和引流,例如“腾讯医典”等。
5.1.5 运营质量不高
公众号的运营内容以为村平台和乡村生活展开,互联网属性过强。这种运营更适合年轻群体(90后、00后),但年轻人大部分都不出生在农村,对农村生活缺乏真正的感悟。
我们要将重点运营对象定位到70后、80后(60后),这部分人群很多从小在农村生活,后来才搬到城市工作、生活,同时这部分人群消费能力强,也掌握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具备更好的经济条件,更有能力帮助乡村(他们有更好的名字——乡贤)。
还有一点补充,即为村既然属于“腾讯公益”系列,却很少做该系列内部的配合宣传,比如微爱、乐捐等等。
5.1.6 运营深度不足
运营深度亟待加强,要向“人文”方面发展,同时需要具备更强的“文化性”而不是娱乐性。中国人有一种“寻根文化”,80年代曾经兴起过“寻根文学”,对人的“原始情节”进行了很多创作和解读。以个人经历为例,我时常陪长辈回村里探望年迈的外婆,我的舅舅们都十分怀念小时候的生活,常常提起曾经的房子、曾经种过的地、曾经两家十几口人挤在两个房间生活。他们很关注农村变化,也很向往曾经农村淳朴的生活,对周围的植物、小动物、农作物都颇有感情。
我们最好能够聘请专业作家、记者或内部媒体,着重运营“乡村的变化”相关内容,也可以开展相关主体的运营活动。另外要增加内容的趣味性、真实感、情感元素(怀旧、纪念、畅享未来等等),以及农村元素,比如村里的昆虫、村里的植物、村里的房子、村里的老人等等。(必进特色文化、一村一品不是每个乡村都有的,但是一些贴近生活的元素每个乡村都有)
另一方面是面向“客户”群体,也就是政府的领导层。我们有一个大数据领导的微信群,该领导经常发一些公众号文章,大部分都是新华网、人民网的链接,这类文章具有更强的“政治性”,语言风格、表达内容、案例分析都是领导爱看的,至少在做政务报告的时候有大段的内容可以“抄”。而为村目前很少有这类文章,更多是面向普通群众。
5.2 运营特点
5.2.1 活动运营带来大流量
2020年5月1日“[有人@你]在?为村五一有奖话题互动活动开始啦”带来10w+阅读量,同时5月16日的颁奖,也有2w+阅读。
运营活动能够有效提升用户活跃度,但也需要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也会占用内部运营资源,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明星业务。我们依然需要加大活动运营的投入,推动活动运营“常态化进行”,例如建立积分体系(王者荣耀的段位)等等。
5.2.2 涉及上线地区则流量较高
如果发布的内容包含某个上线地区,再配有相关用户的“村友圈”截图,会很受欢迎。这类发布的目标受众虽然较小,但是运营内容高精准、贴合用户实际生活,因此阅读量都稳定在2w以上。
5.2.3 转载没人看
相比于早期文章,目前文章内容可读性有所提升,公众号也加强了对几个核心期刊的转载。但是转载内容毕竟不是为自己用户量身定制的,因此阅读量基本都在1w以下。用户会觉得你不用心,随便转几篇文章就给我看。
5.2.4 “标题党”会赶走客户
2019年11月29日公众号推文“村委会竟敢‘勾结’地方企业?”,获得5.9w阅读量,但本质内容是村委会与企业合作,因此用户的“受骗感”和“心理落差”很大,后续几篇推文阅读量骤降。
5.3 问题与建议
5.3.1 活动运营应该常态化
公众号的推文只虽然是一个消息推送,但却代表整个平台的价值观。我们需要更多高质量的“运营行为”与用户长期互动,让用户在阅读过程中有参与感,有参与感就有好的体验,好的体验带来高粘性和用户留存。目前我们的运营活动过少,活动不一定要给予物质上的,可以在精神层面加以设计。
5.3.2 内容要贴近用户
上章节已经介绍,如果发文内容包括上线地区的故事,会得到比较高的阅读量和互动。这说明贴近用户生活的内容能够打动用户,能够让用户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并带给他们精神上的满足和更多鼓励。
5.3.3 补足顶层设计
无论是活动运营还是内容运营,缺乏一种整体感,给人的感觉是发生了某个事儿,咱们就弄这件事情。运营的规划要与整个业务线、产品线的发展紧密关联,从而产生一种“整体感”,这个整体感代表平台在不断向更好的方式发展,用户很容易从运营内容中看到平台的迭代和变化。例如足球五大联赛,每一场球赛就是一次运营活动,观众能够将本场比赛与上一场结合起来看,同时也会猜测下一场比赛会怎么样,这种运营就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
5.3.4 媒介即讯息,内容表达方式也是一部分信息
在视频语言盛行的当下,我们仍旧采用图文的形式,这会导致一种体验落差。因为用户不会只使用我们这一个平台,他可能还用抖音、用斗鱼、用淘宝、用微博……
我们是基层平台,我们定位在农村,因此我们有很好的内容土壤,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比如对一些地区的农民生活进行直播,很多养殖业、种植业都是趣味性十足。
运营方式升级更需要融入产品设计中,提供直播的功能,直播农民生活、直播农村产品、直播农村党组织换届选举、直播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等等。不直播,无运营。
5.3.5 不可放弃重点客户
黎平潼关村是为村的发源地,但是该公众号文章2018年11月17日已停更,这给人感觉“好比咱们的根据地被别人给占领了”。退一万步来说,如果重点客户实在无力运营,我们至少要代为运营。
为村2017年与山东菏泽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菏泽目前的用户数量占到为村80%以上,但我们仍找不到“菏泽市为村”公众号,这样其他的同级别客户,很难对比着去看菏泽到底干的怎么样?我该怎么做?如果光看若干村庄的情况,很难看出总体的差异。
5.4 APP的运营
1、最大的浪费——制造的内容是别人不看的
2020年5月20日,我打开为村APP,首页-全国乡村-各地村民发的活动,往下翻了10页,预计30条信息,竟没有一条感兴趣,也没有发现一条点赞量超过10。(我会认为这个平台的用户很少,也许大部分是水军,然后卸载)
这说明内容运营机制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为村星级”的设定,里面的激励措施对管理员和普通村民缺乏吸引力。二是整个运营结构和产品结构存在巨大缺陷,既然是村友圈,肯定是一个小众的内部社区,但是却将这个社区公布给全部用户去看,那么这些受众局限的内容对游客基本上没有任何吸引力。互动不是放任用户产生大量无价值内容,我们需要提前介入各个环节,引导用户产生有效内容。
我们至少要动态推荐近期点赞量过百或更高的文章放在首页,这一点APP不如公众号,因为公众号有“为村发布”、“今日热点”,至少还有一定的可读性。
如果说我们只是一个“纯净版”的微博,那么我们的“运营体系”就十分重要,好的运营模式能够留住用户,否则用户上来看一眼,不好用,就跑掉了。我们得让用户感觉到我们在快速增长和持续优化,但现在平台并未给人这种感受。如果我们重点定位是内部社区,那么平台将其他乡村的数据推送给用户,应该慎之又慎。
2、缺乏KOL
据个人调研的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区,几乎每个村、社区都有自己的微信群。重要通知,大家基本可以在群里相互交流。那么我们的村友圈,至少要比微信群好用,才会有用户吧。目前看来,并没有微信好用,因为我们没有KOL,也没法培养KOL,我们定位是村友圈,大部分发布内容都是村里的事儿,村里能发生什么大事?基本上都是个人的生活琐碎,这就使得村友圈跟朋友圈没有太大区别。那么问题又来了,我干嘛要看两遍朋友圈呢?我干嘛要发两遍朋友圈呢?而且我干嘛要关注另外一个村的陌生的,跟我毫无关联的人呢?
在微博上,大家关注明星;在抖音上,我们关注优秀内容制作者(民间大V、企业、政务号等等);在今日头条上,我们订阅特定的新闻;在电视上,我们按时收看一档节目;这些都是以KOL为核心的运营,我们关注的对象能提供给我兴趣、高质量内容、知识、娱乐、生活分享等等。而为村目前没法培养KOL,有社区,必须先有好的话题,好的讨论对象,目前咱们是非常缺乏话题的。没有话题,用户在这就不知道该发布什么内容,不能将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单一事务上,就没法产生优质的内容。
我们非常需要好的话题,这些话题能够培养KOL,能够产生真正的分享体验,能够让平台与用户坚持稳定联系,达成可持续的沟通。
3、内容形式单一
这里上一章节也介绍了,仅仅是支持图文,不支持视频、不支持小视频、不支持视频编辑。 需要尽快考虑视频语言、视频剪辑以及多平台分享。
4、活动过少
运营活动过少,这里也与上章节介绍内容一致。
6. 战略问题
6.1 战略伙伴的选择
通过对为村的用户数量进行统计,发现山东地区用户数量高达247万以上,而整个平台的官方数据显示也就是250万左右,这意味着与“菏泽市”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是平台却没有生产什么好用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这意味着这项战略合作并不是很成功。
上图“村民概数”是指对为村上线区域内客户数量的个人估计(可能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
toG业务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乙方会受到甲方具体项目对接人的重度影响,如果甲方有能人配合,有大量业务接入,那么战略合作就是深度的。反之我们遇到一个务虚的好好先生,就难有作为。深度合作能深入接触用户,了解用户,为他们提供精准服务,同时高效推动项目进行,并且推动项目向可复制方向发展。为村目前的功能很弱,在宣传、推广性上面都面临很大的困境,这意味着这项战略合作可能仅仅停留在“纸面”,我们没有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
在《枫桥经验解读》和《为村的未来》中,我们有一个战略合作伙伴必须要抓住,就是浙江省,浙江省诸暨市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也就是社会治理的典范,同时本次115个乡村治理试点地区浙江占比最高,有11个。这里我推荐桐乡作为乡村治理的战略点,在纪录片中桐乡市被多次介绍,不仅经济发达,还有多年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和手段,花再大代价也得跟桐乡合作,他们是战略制高点,是必争之地。
为村目前的困境十分明显,即便是作为农业农村部制定的乡村治理产品之一,也未能迅速打开市场。
6.2 为村应高于公益
为村随起源于“腾讯公益”,但并不能用“公益”的理念和手段去做“基层治理”。公益只是基层治理的一种方式,并不是全部。但为村作为一个开放平台,他可以是基层治理的一大部分。
如果为村仍旧隶属于“腾讯公益”之下,在内部资源协调、外部战略合作都面临极大的资源不足。通过平台产品设计投入、运营投入和商务资源投入可见,为村的投入还是很小,很多功能没有做,很多市场没有跑,这无异于把锦绣前程拱手让人。
6.3 客户应高于“腾讯”
在为村的产品以及相关内容中发现,我们主打的是“为村”这个品牌,而不是客户服务。这对于G端业务而言,存在很高的风险。一是客户本身就希望通过差异化而显示出我的政绩,别的地方叫“为村”,我这也叫“为村”,那我比他厉害在哪里呢?二是为村品牌影响力还不够,在品牌影响力不够的时候我们要用“客户”口碑塑造品牌,而不是一直高举品牌大旗,而忽略了客户的感受。
6.4基层治理可以开辟新的事业线
政策文件自不必多说,自2018年以来,中央连续发文,包括数字乡村发展纲要、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体系试点等等,意味着国家资源在向农村倾斜。中央文件明确规定了试点地区、试点单位、试点目标、试点时间,这即是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一致的很好的结合点。
但是乡村振兴很大,因此我们一定要找到最好的落脚点,以这个落脚点作为基石不断发展。这里我认为是“社会组织”平台,社会组织能够将人很好的绑定在一起,同时对人的生活产生足够的影响,以推动事物的发展。要知道,再宏伟的战略,也是由人去执行,那么势必要有一种模式对“人的生活”带来影响力。(这里我在《为村的未来》做了解释,此处不再重述)
6.5 发展步骤
1、找好落脚点,为新事业线发展做铺垫;
2、按照国家政策,先搞定115个试点地区,试点地区要以浙江优先;“得浙江者得天下”。
下图是乡村治理体系中各地试点县市的数量直方图,浙江第一。
6.6 其他
不仅仅是公益;
不仅仅是村社区;
先连接信息,再连接财富,最后连接情感。目前这三者连先后顺序都没做到,更不用说像“法治自治德治”一样“三治融合”了。
(本章内容详见《为村的未来》,此处不再赘述)
直接对手:电信村村享、村赞、各地“智慧城市”服务商;
潜在对手:钉钉、抖音政务号、金山软件;
(本章内容详见竞品分析以及《为村的未来》,此处不再赘述;由于时间关系,我个人并不能收集到所有竞品的全部运行数据、客户数据、发展趋势、并做功能分析,只对若干直接对手进行简述)
8. 一些细节问题
8.1 平台介绍对“村委会”缺乏吸引力
进入为村的途径有很多,但最终都会进入“腾讯为村微信公众号-->申请村庄-->为村介绍”。
这段描述写的非常好,但是咱们的普及程度、品牌影响力还不够的情况下,普通的村民、村支书、网格员基本很难通过这段描述知道平台的作用。这段描述比较适合向区县以上的领导进行汇报,对于村里,可能最下面的案例还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们需要一段更接地气、更加“场景化”的说明,这样对于乡村而言,推广性会更好。比如免费通话,提升乡村经济**人民币,提供**年**金额无息贷款,帮你卖掉所有农产品等等……
8.2 申请未提供示例下载
在公众号申请入驻,需要提交身份证拍照和村委会介绍信,但是介绍信只是给了图片文件,没有给“word”文件,并且在审核的时候居然要求“格式”要与图片表达一致。用户不得不重新照着图片把内容打印下来,然后重新提交申请。这个体验很差!
8.3 在腾讯公益官网-为村首页,找不到APP的下载入口,在各大应用市场也找不到
8.4 不能微信直接授权登陆,而要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登陆
8.5 应用跟支付宝、微信的应用生态差别不大,且缺乏竞争力
8.6 已经有微信实名信息了,还需要输入身份证号码认证?
8.7 首页数据与检索的数据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