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提到:“贫困是分层的,而雾霾是平等的”。
在传统的社会中,大家普遍认为,“风险”是根据阶层来分配的,有钱人可以搬到远离工业生产的豪宅区,而工人与渔民则留在深受污染的厂区和码头周围,富人家的孩子可以享受纯天然的进口奶粉,而蓝领子弟对廉价奶粉所含的不安全成分提心吊胆。
但是,以如今的现实情况来看,“风险”却在逐步超脱于这种传统的预期。现代社会分明有很大一部分风险是明显跨越阶层壁垒的,例如大气污染、全球变暖、以及无论是缴纳四五千还是四五万的学费,孩子在学校吃到的食物一样可能是已经霉变的食材做成的。“风险”的非阶层性无疑是给了信奉“财富是万能的”的现代社会一记狠狠的耳光,并且以无法想象的方式实现了一种另类的平等。可是,只要招投标的过程是不透明的,只要对承包商的甄选和监督没有家长的参与,只要决策管理层是不与学生在同一个食堂进餐的,那么,学校食堂总会令人担忧,而这完全无关于学费的多少。
而近期,学校食堂的突然崩盘只是众多第三方监督机构缺乏对决策者制约缺位的制度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一分钱一分货”的个体避险方案在社会大环境面前不堪一击,在风险无限扩散的时候,无论阶层,无论支付能力,任何人都是无处可逃的。人们总是试图用相对可控的个人努力,来应对极不可控的社会风险,忧心食品安全,就赚更多的钱购买有机食品,忧心养老治病,就赚更多的钱购买商业保险,许许多多的国人将自身的焦虑与恐慌的化解,通通转移到个人奋斗这一条路上来,看似进取,实则退缩。这也决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群体应该有的心态与氛围。当五星级酒店的杯子是用擦马桶的抹布擦拭时,当高价幼儿园的老师虐待儿童时,当私立学校使用霉变食材时,所有人就应该意识到有些风险是全局性的,自救已不能实现,而超越阶层范畴的社会合力才是解决其的根本方法,关注、发声、行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法实现参与以最终达到问题的有效解决。
社会不是这么简单的系统,想要脱离社会公共问题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只有公共环境好了,个体才有机会变好,公共环境不好,个体问题永远只能治标不治本。总之,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