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CHAP 2
PART I 内容梳理
没有完全按照书的结构和书里的用词来。是自己消化后用自己能理解的表达的梳理。
1.1 新手到专家的五个阶段和人群分布
↓新手
↓高级新手
↓胜任者
↓精通
↓专家
1.2 五个阶段的渐变特点
越靠近专家,这些特点会越强烈:
书中总结的,
直觉;
结构化立体化看问题;
和问题的融合感。
我总结的,
掌握的信息;
灵活性;
迁移性;
道。
1.3 组织悖论
组织处于管控难易和薪酬高低考虑,会更偏好新手/高级新手。
专家被挤出。
整个组织变LOW了。
1.4 组织的现状与解法
现状
学校端: 注重正规,脱离实情
人: 默认自己只做死执行,工作并不走心
流失: 好不容易养出了专家,还因为薪酬跳槽了
解法
组织的: 提供榜样,鼓励novice担责
伺候好专家, 减少流失
组织&个人: 避免过分管理约束,给灵性/直觉留空间
个人的: 注重情境(我理解的是多方吸收信息,系统化加工再产出)
PART II 我的感想
绝大多数人集中在新手/高级新手阶段,我一点都不意外。
为什么他们没有在专家之路上继续精进?
一种情况是这个人并不想精进;
一种情况是这个人没有条件精进,就算想也没用。
前者没啥可说的,个人偏好问题;
但是后者看着就有点委屈。
比如在外企工作的人们,
工作十年左右就会吐槽天花板现象。
按工作能力说可以升职中层管理层了,
可外企不,非得给你空降一个香蕉人上司,
继续把你压在脚下。
其实这种天花板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如果说人的流动晋升,光光靠个人天赋和努力的话,
那么闲稳安适的既得利益群体会遭到多么无情的碾压。
所以,在金字塔中占优势位置、掌控话语权的既得利益群体,
会想尽办法维系金字塔的稳固,而保住自己塔尖的位置。
不过,就算是塔尖一层,
也有代际的替换,也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啊。
新来的都踩在脚下做死执行的话,
随着时间流逝岂不是要断档。
为解决这个问题,
精明的既得利益群体设计出不同的成长路径。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
在蜂群中,
负责繁衍生息的蜂王(地位高)和负责脏活累活的工蜂(地位低),
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不同的是蜂王从小只吃工蜂吃了蜂蜜后的分泌物,
工蜂从小吃一般的蜂蜜。
小时候吃的不一样就导致长大后生活轨迹和地位的不同。
对于蜜蜂,区分成长路径的是它们吃了什么食物;
对于社会人,区分成长路径的是他看到了什么信息。
定位是“基层垫脚石”的普罗大众,
每天接受的信息是关于“如何操作庞大体系的一小部分”;
定位是“接班人”的光环主角,
接受的信息是整个庞大体系运转原理和关键环节。
这就是一个传统而稳固的社会的压抑之处,
不在乎天赋,不在乎努力,
出身基本定了你能看到的信息,也就定了一切。
说得好像很心塞的样子。
主要是从创业公司到公务猿转折太踏马大了一些,
用以前的规则来衡量现在的规则,
自然感到重重culture shock。
所幸时代好像有了新的向上流动的窗口。
只不过我还没搞明白。
这种时候多学习多思考准没错。
PART III 我的困惑
在这一章的实践环节,有这么几个问题:
1 你自己在什么阶段?
2 如何提高到下一个阶段?
3 团队成员在什么阶段?
4 团队如何改进表现?
1 在公务猿环境中,我很明显是个新手啦。
2 至于如何提高?我并不想走公务猿这条路,身边人熬资历的方法没啥参考价值。
3 团队成员是新手+高级新手
4 团队改进表现什么的,超出了我控制范围,管不了也管不着。
我只是把这里当做一个暂时休养创伤累累的身心的地方。
可是问题来了,我要往什么方向去长远发展呢?
毕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青春在流逝啊。
当年读大学的时候我不太愿意很早就专业化,
看着同学们考这个证那个证,不为所动。
但是毕业一年半,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了。
不具什么专业性的我,
在两个创业公司充当劳力+半劳心的角色翻滚一年多,
然后考试混进了以“没啥专业型”著称的公务猿队伍。
没有个安身立命的东西就只能在这种地方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