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形式主义之弊 立实干担当之魂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基层作为治国理政的“最后一公里”,承载着落实政策、服务群众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支持基层干部大胆干事、树立威信”,这一重要指示切中基层治理痛点,为破解基层负担过重问题指明了方向。当前,部分基层仍存在文山会海泛滥、过度留痕成风、责任空转失序等现象,既消耗基层干部大量精力,又疏离了党群干群关系。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决心破除形式主义之弊,以精准有效的举措为基层松绑减负,才能让基层干部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谋发展、惠民生、促治理的真抓实干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基层根基。

       破“文山会海” 之困,立 “精准施策” 之效。基层治理的有效性,不在于文件数量的堆叠,而在于政策落地的实效。长期以来,“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 的惯性思维,让基层干部深陷 “文件海洋” 与 “会议迷宫”,陷入 “白天参会、晚上补材料” 的恶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党员干部个人查摆整改与组织查摆整改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作风硬要求变成硬措施”,这就要求我们从制度层面重构基层治理的 “输入输出” 机制:一方面,严控文件会议数量,推行 “合并同类项” 式的调研、督查、考核,避免多头部署、重复要求,让基层干部从 “表哥”“表姐” 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提升政策供给质量,针对基层实际需求精准制定方案,减少 “上下一般粗” 的机械传达,增加 “接地气、能落地” 的务实举措。例如,河南在推动社会治理资源下沉时,通过整合基层服务平台、优化办事流程,让干部有更多精力走村入户解决实际问题,这种 “做减法提效能” 的实践,正是精准施策破解基层困局的生动写照。当文件不再是 “空中楼阁”,会议不再是 “走过场”,基层才能真正把心思用在抓落实上,让政策红利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

       破“过度留痕” 之虚,立 “实干实绩” 之实。形式主义的另一个典型表现,是将“留痕” 等同于 “落实”,把工作成效简化为资料台账的精美程度。一些地方动辄要求 “全程留痕”“痕迹必查”,导致基层干部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制作档案、美化报表,甚至出现 “先补材料后干事” 的本末倒置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这就需要我们树立 “实绩导向”,打破 “唯痕迹论” 的考核怪圈:一方面,改进考核评价体系,减少 “看材料”“查台账” 的比重,增加 “访民意”“看实效” 的权重,让群众满意度成为衡量工作的核心标准;另一方面,建立 “容错纠错” 机制,宽容改革创新中的探索性失误,鼓励基层干部敢闯敢试、主动作为。如河南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时,鼓励基层干部 “遇事不推诿、干事有担当”,对勇于破解难题的干部给予容错支持,这种 “为担当者担当” 的导向,让基层摆脱了 “多干多错、少干少错” 的思想顾虑。当考核 “指挥棒” 转向实绩实效,当 “留痕” 让位于 “留心”,基层干部才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在服务群众的 “主战场” 上真抓实干、建功立业。

       破“责任空转” 之弊,立 “激励保障” 之制。基层负担过重,本质上是治理体系中权责配置不合理、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集中体现。一些部门将责任“层层下移” 却不赋予相应资源,导致基层 “小马拉大车”“有责无权”;一些干部因缺乏晋升通道、待遇保障,滋生 “躺平” 心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支持基层干部大胆干事、树立威信”,这就需要从体制机制层面重构基层治理的动力系统:一方面,厘清县乡权责边界,推行 “权力清单” 和 “责任清单” 制度,避免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的超负荷运转,同时加强财政、人才、技术等资源下沉,让基层有能力干事;另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拓宽基层干部晋升渠道,落实待遇保障政策,让 “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例如,河南在加强基层治理中,通过选派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实施 “乡村振兴人才计划” 等举措,既充实了基层力量,又为干部成长搭建了平台,这种 “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 的机制,让基层成为培养干部的 “练兵场” 而非 “压力锅”。当权责匹配成为常态,当激励保障成为标配,基层干部才能真正把岗位当作事业来干,在基层治理的广阔天地中挥洒汗水、施展抱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