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在18世纪,生产力水平是10,到了19世纪,生产力水平翻倍为20。会发生什么?
1、货币产出:
假设有2个蔗糖工人(泛指劳动者),他们的工作就是制作蔗糖。在18世纪,他们俩都每天工作8小时,产出20的蔗糖;到了19世纪(假设这两哥们是精灵族拥有无限的生命),这两个蔗糖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产出40的蔗糖。妈的,市场供过于求,怎么办?
① 工人a和b说:“哥们,要不咱们每天就工作4小时,市场总产量不变,市场价格不变,我们还每天多了4个小时的休息时间”。b同意了这个想法(这其实是一种垄断行为,但是理性的经济人不会这么做,生产力的提高带来边际成本的下降,会继续增加产出,真实市场达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利润的理性状态,此处简化处理)。
② 工人a对b说:“哥们,你继续干这份工作,小弟我重新找了一份工作,咱后会有期”。b去了红糖市场做工。现在的情况是:a继续工作8小时提供20的蔗糖维持市场原样,b工作8小时提供20的红糖。蔗糖和红糖在市场上互为替代品,市场对糖的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原本假设全为蔗糖需求量),a的蔗糖需求量减少,b的红糖存在一定的需求。工人的工作时间依旧是8小时。
总结一下以上两种情况,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①的情况就是两者合作因为生产力的提升而降低生产时间维持原本的供给量,保持了市场的平衡,同时带来了工人工作时间的解放。而②的情况为:开辟新的需求市场,创造新的需求。虽然真实的生活情境中,b可能会去另外的非竞争市场,但也存在其他市场的员工来到产糖市场。开辟新市场带来的问题就是压缩了原来市场的需求量。新市场总体上带来工人货币的增加。
当然,①和②都是较为极端的情景,①不增加产出而减少工作时间,②增加产出而不减工作时间。在现实生活中,②的这种情况更为常见——在现实中,生产力提升带来的情况是: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并没有产生变化,第一第二产业(工业和农业)的gdp产出占比逐步减少,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gdp产出逐步增加。工农产业的产出作为人的消耗有限的,吃穿用就这么些,产出的再多,不来及消耗。服务业在创造需求方面,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近些年来不断有新的休闲项目产出,很大程度上就是生产力上升的产物。
问题1:假如我们采取①的方式对抗生产力上升,会怎么样?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并且获得更多的空闲时间,会怎么进一步发展?我不知道,还没考虑。
2、货币回收:
生产力提升之后,延续着②的条件进一步发展。好像所有人都变得更加富裕了:货币流通公式MV=QP,Q产品量增加带来市面上M货币量的增加。
让我们稍微思考一下游戏行业,rpg养成类游戏到后期容易产生数值崩坏的问题,数值策划就需要合理规划数值设定和资源回收体系。典型如梦幻西游的货币回收体系,将每日产出的货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回收,保持游戏内稳定的经济系统。而现实生活中的货币回收渠道是怎么样的呢?
交易本身并不能回收经济溢出,因为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在中国,房市Q1、股市Q2和日常交易市场Q3就是货币去向,Q1和Q2让货币不在留存于市面上,视为货币回收。国家出卖土地,而中国大部分人需要花费几十年的收入去购得一套房产。股市有不断上市股票和退市股票,经济繁荣带来更多的上市股票,收拢闲散资金。在这两个市场之外,就是日常交易市场。流入该市场的货币,一方面消融于市场上增加的产品类型数目,另一方面带来物价上涨(或下降),即所谓的通货膨胀。物价的变贵稀释了购买力。中国近几十年生产力的快速提升,明面上的通货膨胀率还行,很大程度是房市回收了大量的货币增长量,但,土地不可能无限量供应。
以上的讨论中,并没有纳入行政与货币调控手段,而聚焦于整体的货币产出回收。
问题2:生产力的上升到底给劳动者带来了什么?产出的增加本该带来货币量的增加,但是通货膨胀带来货币实际贬值,但总体而言,通货膨胀的效应小于货币增加量的效应,劳动者确实更富裕些。但是房市股市的存在,反倒可能导致实际用于日常交易市场的可用金额变小。生产力上升带来MV=QP中Q的增加,随之M上升。而MV=Q1P1+Q2P2+…。房价P1的上升会带来分配于其他市场的货币量不足。生活水平,未必变好。真正变好的,是哪些从普通劳动者中分配获得更大利益的权贵者。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劳动者并没有减少劳动时间,而创造了更多的劳动价值,但是这种劳动价值却由于部分产品不合理的市场价值,削减生活中其他产品的资金可用量。生产力的上升并没有带来生活水平的提升。而那种Q1P1作为一种资金回收量,成为一种可怕的货币回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