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是需要肯定和赞赏的。但万事皆有度,有道是绝对的美德就像绝对的恶德一样害死人。二十四孝里面大量的极端做法超越常理、违背常识,读来令人发指。不客气的说,细究起来,每一个故事都可谓匪夷所思。
鲁迅先生也讽刺过二十四孝,他说:“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他还写:“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埋儿奉母的故事确实让人无法接受,郭巨这位兄台可以说禽兽榜第一位,说的是汉朝有个人叫郭巨,家里贫穷,有一个老母亲和一个三岁的儿子,为了好好孝顺母亲,只能忍痛割爱把儿子埋了。妻子虽然于心不忍但是为了孝顺也不得不答应。当他们挖坑的时候忽然挖到了一坛金子,上面写了几个字: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原来是孝心感动上天,帮助他们更好的生活下去。
不过,我倒挺佩服老郭媳妇,他说“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竟然就被这样说服了。儿子可以再有,难道老婆就不能再有了么?简单推想下,就该想到兔死狐悲啊!什么叫沽名钓誉、无耻小人、禽兽不如、人神共愤、令人发指。列位看官,这就是啊。
再随便举几个事例,“怀橘遗亲”。主人公陆绩,就是后来诸葛亮舌战群儒时,被孔明兄挖苦:“公乃小儿之间,不足与高士共语”的那位。他小时候跟着大人去坐客,偷了主人的橘子,被发现后说是为了拿回家孝敬母亲的。这件事被列入孝子故事大书特书,但是现在看来,就是一个贪心馋嘴的小孩偷东西被捉后的公然撒谎,而且这个事情也是平常之极,不知道怎么也能算入二十四孝故事中。
再有,“尝粪忧心”,有个叫庚黔娄的,据说因为品行高洁当上了县令,上任不到十天,忽然觉得心惊肉跳,心想一定是家里出了事情,弃官回家果然是父亲患了重病。医生说,要想知道病情如何,需要尝一下病人的粪便,如果味道是苦的就比较容易治疗,如果是甜的就无能为力了。庚黔娄尝了粪便吗,味道是甜的,内心非常忧伤难过。这个故事更是奇葩,不但是对人智商的侮辱,更是对我国中医文化的亵渎。
比如“卧冰求鲤”,说的是王祥不计前嫌,赤身卧冰,用自己的体温去融化坚冰,求取鲤鱼,以奉继母。事实的结果可能就是得一场肺炎,还要家人求医寻药。难道不知古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此外,还有“恣蚊饱血”“刻木事亲”等等,都悖于常理。蚊虫叮人,并无选择,此种做法,若非儿童笑谈,岂不是不学无术?针扎木像的手指,怎么可能流出血来,还能流出眼泪。
愚孝绝不能称为孝顺,就像伪善不能称为善良一样。
做出违背常理的事,必有超越常人的野心。这里也略作诠释,为什么二十四孝的故事大多出现在隋唐以前。真理就是十六字真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做一简单统计,24个故事中21个故事均发生在魏晋之前,上古1个;春秋时期5个;汉朝7个;魏晋三国时期8个,汉朝和魏晋时期占了62.5%。为什么这个时期故事特别多呢?
先科普下我国的官吏选拔制度,封建社会的官吏选拔大概经过这么几个阶段,最早是世官制,就是所谓的贵族世袭;然后是推荐制,就是所谓的察举、征辟、孝廉;然后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之后,正式开始了科举考试。
春秋战国时期,原有的贵族世官制度开始崩塌,选官方式也多种多样,推荐制开始逐渐兴起,到汉朝基本稳定成型作为主要的选官模式。即,所谓的“州举秀才、郡举孝廉”,这里的秀才可不是后来科举考试的秀才,而是现任官。所以举孝廉才是真正的选拔官员,一旦被选为孝廉,身份就从平民变成了官员。
举孝廉是正规的选拔制度,和科举考试一样,而且有严格的指标限制,西汉的指标是每个郡国2个指标,东汉是每20万人口一个指标。既然察举“孝廉”,顾名思义,孝子肯定是占便宜的啦,所以一时间,孝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大家行起孝来格外卖力。
曹魏时期开始的九品中正制,一方面,划分了严格的等级,分为“上上”“下下”九个等级;一方面,将评比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即,所谓的“州中正”手里,而“州中正”是中央官员。但本质上,也是对人品的划分。所以,一时间孝子依然大行其道。
隋唐后,开始科举考试,孝子的名声再大,考试不行也没戏。自然,孝子们就开始把行孝的精力投入到认真读书上去了。
最后,特别说说上古时代这个,也是二十四孝中第一个:孝感动天。说的是舜的故事(请看我的作品《尧舜禹“禅让”中的阴谋》)。
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把帝位传给了他,美其名曰“禅让”。登基以后,这哥们说了一句:“尧舜之间的事情,我可是知道了。”
一语道破天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