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高平陵事变后的一个夜晚。
夜,是多么得静,静得连树枝上的鸟儿尴尬地不敢叫出声来。然而就在此时,一处院落中,两个人,正谈论着一件机密大事。其中一人面貌俊美,年纪不小了,岁月已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痕迹,虽眉头紧锁,但眉宇间那份高傲仍显露出来;另一个脸上已有些许皱纹,手上一堆老茧,可见经常持武器,胡子不长,随风荡着。五六十岁的他已不如年轻时那么敏捷,但那一道剑眉够帅气,两人五官有点相似,似父子,又似叔侄。
这时,天忽然下起雨来,一会便是倾盆大雨,忽啦啦一瞬间便把大地淋得湿透,不消几秒,地上的水洼逐渐变大,豆珠大的雨珠落在石板上咚咚响。两人似松了一口气,这次谈话应该不会被人听见了。
长者先开口:“太初,你我一同被皇帝征召,我们该怎样才好?”太初道:“司马懿召见我们,显然是有意为之。但是我们毕竟是有交情的,人老了,不免有几份怀旧,如同去见他,虽是冒险,但也有些许机会。”他又猛吸了口气,接着说:“还有一种可能,拥兵自反,求得蜀国支持,成功的机率大大提高。但是,我们是皇室贵族,怎么能够委身于蜀汉起兵造反呢?吾岂苟存自客于寇虏乎!”长者叹了口气:“你走吧,我会认真想想的。”
那个四十岁左右的正直男子,正是夏侯玄。他是曹魏名将夏侯渊的侄孙子,夏侯家武将众多,从夏候婴开始,经夏侯惇、夏侯渊两兄弟,再到夏侯霸那位长者,都是武将世家,而夏侯玄从小爱文学,少年时就颇有名声。在年少成名后,颇有造诣的他竟已排在何晏等大师之上,但好景不长,四十岁时,高平陵事变,司马懿掌权,杀尽曹爽党诩。这时司马懿召见夏侯霸、夏侯玄叔侄,有意杀之,因此发生了开头一幕。
那么夏侯玄为什么不拥兵自反呢?
我们知道,夏侯玄当时任征西将军,手握兵权,想要带兵反抗司马懿,其实很容易,再加上他和名声、威望,只要站起来振臂一呼,必然一呼百应,就算不成功,也能把魏国搅得不安宁。
可夏侯玄就不。因为他是正始名士中的代表人物,他是玄学的代表人物,是当时的“四聪”之一。作为当时的名士,讲究的是一种风度,一种名士的气质,在大灾大难面前,临危不惧。当年,夏侯玄靠在柱子上写字,天公不作美,又下雨又打雷,一声惊雷击中了柱子,把他的衣服都烧焦了,但他面不改色,依然谈笑自若,继续写字。这才叫做名士,这种雅量,天下还有谁能匹配?
夏侯玄是有气节的,忠、礼、孝是他最为推崇的,对夏侯玄来说,忠是摆在第一位的,这样的人总是以大局为重,他知道一旦自己造反,或者投奔蜀国,都将造成魏国的动乱和分裂,这是他不想看到的吧。
夏侯玄气度不凡,玉树临风,坚守原则,正义凛然,是做不出拥兵自反这种事的。《三国志》记载,即使在临死的时候夏侯玄也“临斩东市,颜色不变,举动自若。”这就是夏侯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