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车上,总是有意无意地用余光偷瞟同座脸上的表情。车上的暖气很足,一点没有车窗外的呵气成冰。下意识地摸了摸鼻子,总是能闻到一股股劣质皮革的胶臭味源源不断地传到鼻尖,车里温度越高,味道似乎越明显。
我默默发誓,今天回家,一定头也不回地提着这双短靴重重地丢到楼梯口的垃圾桶。以后再也不买网上所谓价格比实体店便宜一半的同款了!
回头想想,如果有钱,我也会去专卖店试穿新款的靴子,体验专业、优质的服务。不用盯着价格,想着刚刚提到的折扣,憋足劲儿促进大脑极速运转,心算折后价自己能不能接受。大可随意试穿,喜欢就眼睛不眨地买下,只穿一次也无所谓。
这似乎也是小时候的一种扭曲的念想,所谓有钱人就是过着想买啥买啥想吃啥吃啥爱谁谁的快意生活。
小侄女三岁多了,衣柜里的衣服比我还多。每到换季,弟媳妇就会买个好几套,有时逛街看到好看的,忍不住又买。亲朋好友有时也给买几套。
父母是苦日子里走过来的,看在眼里特别不高兴。母亲总要碎碎念:孩子长得快,买这么多衣服穿不完多浪费啊!
弟媳妇总是要顶嘴:我就这么个孩子,不买给她买给谁啊!我可不想让我的孩子走出去被人笑话!
母亲嘟囔着,最后还是忍住没再说什么,倒是背地里跟我控诉她太不勤俭持家!
我总是心酸着安慰母亲,时代不同了,条件允许多买几套衣服也没什么!
母亲总是怒目直视我,骂我也是个败家娘们!
我知道,如果哪天父母花钱也能跟我们一样不用瞻前顾后、精打细算,那生活才是从精神上都是富足的。
自打记事,母亲几乎不怎么给我们姐弟俩买什么衣服,因为舅舅家经济相对宽裕,买衣服频率很高,而表姐表弟跟我们的年龄相仿,很多他们淘汰下来的衣服都是我们接着穿。
说实话,那些淘汰下来的衣服不仅款式新,质量也比母亲给我们在集市上买回来的好多了,而且有些根本也就才穿过几次。
小学时,我会很欣喜地接过母亲带回来的旧衣服,在自己的小房间里精心地搭配、试穿。
上了初中,却特别反感,最生气的那次故意把衣服锁在床底满是灰的木箱子里,就因为表姐看着我穿了她的一条裤子说了句:我这裤子你穿也挺好看的,买的时候我可喜欢了!
只是那时的物质条件就只有那样了,我依旧时不时穿穿表姐的旧衣服,虽然浑身不自在。我最喜欢穿的还是洗得发白的校服,愿意接受别人淘汰下来的校服,几百倍多于其他衣服。慢慢的也就长成个,说得好听点就是朴素,说得难听点就是土气的小镇上的姑娘。
从小成绩好,还喜欢看书,这大概是唯一可以转移其他人的注意力的了。苏轼说董传“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也一度成为我勉励自己的话。谁会知道我心里还偷偷种下那些旧时上海十里洋场的精致优雅女人的模样。
最终,我还是成为了一个俗人。依旧没有足够的钱可以告别劣质的胶臭的靴子,不过,我愿意把我的帆布鞋刷得干干净净,把我的衣服熨烫得妥妥帖帖,把我的头发梳得精精神神,我愿意一直为着过上那个爱谁谁的生活努力下去。
毕竟,我只是没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