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你有无数条路通往华侨城,但是在山区小县里,你只有一条狭长的路认识这个美好的世界
上初中时候,在那个山区小镇里,从小我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因为中考成绩相对比较优秀,最后顺理成章进了城里高中的“尖子班”。但进了高中,自己的“学霸”光环从此消失,因为班里其他镇里来的同样聪明而且更勤奋。也正是从那时起自己慢慢意识到,原来学习是一件这么吃力的事。这一种吃力,来源于我们这个革命老区县城高中的“高考”前景:我们每个镇里的初中,大概有五分之一的人能考上高中,而在我们高中,每年的本科升学率大概是20%!是的,你没听错,我们全年级有1000个学生,我高考那年只有50个人上了本科分数线!
那个时候,“上本科”是这个山区县城高中所有同学最大的追求。之所以说当年恨透了高考,现在回想起来,是因为那日子简直是太他妈苦了:几年里留给自己最大的回忆,就只有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高三那年,为了把“时间沙漏”抓得更紧一点,甚至直接把被子搬到了教室,晚上熄灯过后,打开自己的小台灯,拿着一本黄冈题库,开始做卷子,学累了便把被子、凉席铺开,躺下便睡。早上迷迷糊糊中醒来,拿着英语课本便开始读英语。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高考结束,依稀记得6月8号那天考完,自己人生中第一次和高中同学进网吧,因为不会开机被邻座的姑娘笑话。
对于高考的苦,过了这么些年回头看看,恨意弥散了些。倒不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我现在偶尔,还会做噩梦,“已经4月份了,还有一整本题没做,赶紧起来做题了!”只是这么些年来,多少见过些世面,回头看,明白了一点:
对于我们山区学校来说,高考,真的真的是唯一的出路。
当年我们班有36个同学考上了本科,占据了全校50个人中的近80%。自己因为发挥较好,竟也上了一所211大学。也正是在大学里,自己才慢慢理解,为何我们老区的学生这么努力,上个本科如此难! 原来,刻苦努力,对于考上好大学来说,真的只是一个必要而不充分条件而已。农村经济文化以及教育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农村学校在既有的师资和教学条件下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在这种考试方式中取得较好成绩是较为困难的。在城乡差距明显的背景下,高考标准要求考生知识涉猎面更为丰富,强调想象力、发散思维等多种能力,侧重特长和天赋,因为农村考生的视野和信息量相对匮乏,这已经损害了农村孩子的教育机会和利益。另外,我国高校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沿海发达省份,经济愈是发达,教育机会愈多。也是直到大学,我才了解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原来他们有太多“其他”的方式来决定他们的命运:他们可以选择去国外读高中、大学,他们可以有很多保送、加分的机会,他们更容易考上一个重点大学。
前些日子读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原来汉时有考试,但是是考察的考,试探的试。地方郡国推举出一个人,叫做孝廉;中央再考试一下,合格便能从政。但是,随着腐败和不公平的滋生,许多被举的孝廉,都是仕宦子弟。说白了:几十万人里,保送一个人上去考试——谁有机会上去,一目了然。那时候,平民孩子,都不用考试,因为没这个上升通道。最近网上热炒“教育改革”话题。专家们一致的观点是:丫的,困扰中国发展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教育问题最大的根源是高考,所以我们要特么改革!把高考取消!我们培养的是素质全面人才,不是应试教育畸形人才!
其实,专家们真应该深入教育资源贫乏地区好好看一看,多想一想影响教育背后的社会因素。显然,高考,作为教育审查制度,不太合理;作为选拔制度,却是中国当下最公平的制度之一。对许多山区孩子而言,这是他们一辈子昂着头来城市里,不多的机会之一。我们班里考上本科的36名同学,虽然上的学校良莠不齐,但他们有的经过努力,考上了中国排名靠前大学的研究生;有的通过公务员考试,永远摆脱了“农民”的身份,成了医生、老师、银行职员和公务员。而如果不上大学,对于中国阶级不断固化的今天,他们永远永远做不到!
这么多年过来了,对于高考,真的没有恨,只有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