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土木,跟邻居打架,丢了江山,子承父业的他打烂了一手好牌?

大兴土木,跟邻居打架,丢了江山,子承父业的他打烂了一手好牌?

纵观历史帝王,功过是非有争议的,莫过于隋炀帝——杨广了。

有人评论1000年前他就能够高瞻远瞩,开凿运河促进运输,南水北调促进民族融合,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拥有和别人不一样的眼光和格局。也有人说他昏庸无道,运河开凿只是为了满足游玩的私欲罢了,至于民族融合,还不是他想当老大想疯了吗?

在这本书里,作者从辩证思维的角度为我们查找了人物是非功过的蛛丝马迹,从现代人角度再现了一个真性情的隋王朝,尤其是对隋炀帝杨广的剖析,带给了我们无限思考。

01隋二世的逆袭之路

隋文帝杨坚坐稳江山时已经40多岁了,这个时候就不得不面对接班人的问题了。他跟孤独皇后共生了5个孩子,老大杨勇、老二就是杨广。

按理来说,王位世袭制应该就是传给老大,别人没个商量。可是杨坚不知从什么时候越来越不喜欢杨勇了,相反,老二杨广特别顺自己的心。

你看,杨广体恤部下,跟部下同站在大雨中。

有一回外出打猎,突然大雨滂沱,有人给杨广披上了雨衣,结果他一把就推开了,说“士兵们都在淋雨,我岂能独自穿雨衣?”这一句话就把他与部下之间的心拉得紧紧的。

二看,杨广仁义孝顺,对使者极尽礼遇。

杨广坐镇江南期间,杨坚派使者去看望杨广,每次杨广都会亲自到门口迎接使者,没有一丝官架子。对使者嘘寒问暖,累了吗?饿了吗?这不得不让使者感觉身上暖意融融。这种口碑由使者传回到杨坚心中,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三看,杨广艰苦朴素,传承了杨坚的理念

杨坚夫妻崇尚节俭,杨广也是有样学样,他府里边的物品都是旧的,所用的下人也都是又老又难看的。乐器断了弦,满是灰尘也无人去擦拭,这让突然袭击的隋文帝夫妻看到格外的高兴。不享乐,这才是一个储君的模样。

太子杨勇正好相反,不仅不艰苦朴素,对于由隋文帝夫妻钦点的太子妃元氏也尽冷落。一意孤行地娶了老妈讨厌的门不当、户不对的女子。

还有皇上最讨厌的就是内部有人结党营私,而杨勇恰恰拉拢了很多的文武大臣。

新账旧账加在一起,再加上有人刻意使坏栽赃嫁祸杨勇。老大太子位被拿下,这是铁板钉钉的事情。

此后杨广顺利登上太子之位。

02隋炀帝是建设狂魔

说到隋炀帝,我们就先要提及这个“炀”字,是谥号。隋炀帝有两个谥号,一个是炀,一个是明。这个“炀”实际上是唐朝给他的死后评价,意思是说他太恶劣。而他的皇长孙给他的谥号是“明”。

作者说其实“明”更符合隋炀帝的历史定位,肯定了他开阔疆土,万国来朝的功绩,他就是一个想要做一番经天纬地功业的人。

隋朝内部统治秩序回归正轨后,杨广也意识到了许多的问题。统治阶层内部受制于关陇集团和山东集团。同时,关中、山东、江南地区也呈现出较大的隔阂。许多能人志士郁郁不得志。人心思变,一旦发生变化,必然会引发出叛乱。

坐镇江南10年的经历,让杨广知道他的视野和格局绝不能仅仅限于关陇,而是要放眼天下,比如开运河和修长城,开科举,通西域……杨广要做的是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王朝。

所以第1步就要摆脱关陇集团的限制,营造东都洛阳城。洛阳城分为郭城、皇城和宫城,布局跟大兴城几乎一样。宫城在皇城以北,城内有坊市103坊,分南市和北市。在洛阳城的周边还有一些配套工程,假山、人工湖、院落等用于休闲、娱乐。

同时他又下令开凿大运河工程。大业元年开通的淮河和黄河的通济区之后,又疏通了邗沟和江南河。

大业4年,永济渠开工。整个大运河全线贯通后,洛阳的地理属性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

隋炀帝营建东都和开凿大运河两项工程,相得益彰。运河的充分使用,让洛阳以及开封都成为了繁华之都。

而大运河也让后来的唐、元甚至明、清都有受益。尤其是明清将都城定为北京后,大运河成了维系王朝经济命脉的生命线,支撑着财政的半壁江山,满足的宫廷用度、俸禄、军饷、老百姓的粮食调用。

晚唐诗人皮日休给予了高度评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大业5年隋炀帝决定走西进之路,从青海翻越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向土谷浑发起攻势,最后拿下土谷浑,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03隋炀帝的败北

我们都知道物极必反,当一个盛世被捧得过高的时候,往往会摔得更惨。

尤其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给隋朝带来了灭顶之灾。可隋炀帝为什么会执意征讨高句丽?

辽东从战国燕国开始,到十六国后燕时期,一直属于中原王朝和北族政权管辖。辽东最接近中原文明地区,是制衡和控制整个东北地区的战略要地。到了隋朝时辽东的重要性越来越强了。不仅是战略要地,更是经济中心。

如果被一个少数民族占有,这里又紧靠长城,势必会威胁到中原王朝的安全。所以不拿下辽东,杨广就会吃不香、睡不稳。

隋炀帝一生没遇到失败,这也让他滋生了自满情绪,内心膨胀,过度轻敌,首战则败给了小小的高句丽。

第二次征战却败在了后方失火。负责调运粮草的礼部尚书杨玄感造反了,让这辽东攻战,功亏一篑。

第三次向辽东进军的时候,是行军最慢的一次一路,竟然走了三个月。到达辽东时,早已错过了作战的好时机。好在上天眷顾,高句丽的首领,高原主动投降,结局也算皆大欢喜。

然而这种欢喜只是表面现象,隋朝内部已经发生了分裂。杨玄感代表的关陇贵族集团已经不满杨广的行为了。可是杨广却选择忽视了,再加上当时流行一句谶语:“桃李子,洪水绕杨山”,大概的意思就是天下会出现一个姓李的皇上,很可能跟水有关系。

之后,杨广便把目标锁定在李姓上,广开杀戮。

突厥跟隋朝的关系不知什么时候紧张起来。大业11年的时候,隋炀帝北巡走到雁门关附近的时候,被突厥包围,很快雁门山破防。败仗之后,西域各国也纷纷离去。

大业13年年末,农民起义。李密领导瓦岗军,窦建德领导河北义军、杜伏威领导江淮义军,三股力量共同作战,隋炀帝败到江都后被抓。隋朝彻底灭亡。

这本书的特点就是史料十足,故事生动有趣,评说有理有据。

敢于旁征博引,将许多来自官方的比如资治通鉴,民间的比如小段子、影视剧等细节资料,逐一分析了其间的利害关系。让读者有对历史真实性的分辨和掌握。

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多一分思考能力,少一些偏听偏信,理性处事,才是我们学习历史初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