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世界读书日
让人有些惶恐的所谓节日,莫过于世界读书日。
这一天的到来,并不是在你的期盼中。它不是春节、清明、中秋、五一与国庆,那是反复等待酝酿的日子。而读书日的到来,有些突然,有些心慌。宛如一觉醒来,已经错过了上班或者出行的时间!
这一天,你常若有所失并且若有所思。关于时间和文字的记忆,前者很多后者很少。那些留着折痕或夹着书签的书册,已经在滚滚红尘中静默了多久,尘封了多久,似乎久别重逢的故友,再见时不知道开口的第一句话。
这是个与阅读无关的年代吗?不是!我们每天都在阅读,只是阅读的方式改变了而已。空间、朋友圈、博客、网页……我们用了不断跳跃的方式,刷新着这些页面。目光所及,都是“厉害了,××”,“今天,全国都在关注他或者她”,“读了这些故事,你不可能不流泪”,甚至“如果不流泪,你揍我”……于是,手机代替书本,猎奇成了阅读的第一动力。
文字的碎片,思想的垃圾,让我们的阅读很匆忙也很盲目。零食代替了主餐,我们很累,精神的世界变得功利而空洞。
阅读方式的回归,越来越被有识之士重视和呼吁。但书香回归校园,回归家庭,谈何容易!老师不读书,让学生读书;家长不读书,让孩子读书,书香氛围从何谈起?一旦孩子们离开校园,捧起电脑或者手机。他们会和父辈一样,成为忠实的刷贴一代人。
也许,经历过缺少书读的时代,才有关于阅读的美好记忆。童年时期,我读的第一本大部头书,是《西游记》。那是一本闻不到墨香的书。它是残缺的,没有封面,后面也少了十多回的内容。但是,它丝毫并不影响我的阅读。每天放学回家,坐在门槛上,带着惊喜之情翻阅着书页。夕阳一点一点地下沉,霞光一点一点地淡去,直至字迹模糊到难以辨认,才依依不舍地收起书本!
今天的我们,未开始做事前,先思考结果或者回报。读书也是这样功利,不为考试,也许我们不读书。因为,捧读书本,需要暂别网络,需要闭门谢客。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所以觉得难以做到。而且,一个坚持读书的人,走在在一群不读书的人,或者热衷刷贴的人群,也有些格格不入。他会引来似乎挑剔的评价:这人书读得多,他的房子有几套?他赚的钱有我多吗?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时值所谓“芯片危机”爆发。以下一组数据,反映国人阅读的近况。
2017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
听书率较2016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
与之相对应的是:
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0.43分钟。
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0.70分钟。
国人的阅读方式增加了“听书”,我们的阅读依然离不开手机与网络。开卷墨香,依然与我们若即若离。
我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网络,然而,“芯片危机”却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尴尬。这样的嘲讽,是否与阅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