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凌晨两点、三点、四点的武汉吗?
我见过。
1
陈小陈六个月大的时候忽然睡眠倒退,从原本酣睡一整夜的小天使变成了频繁夜醒、必须抱睡奶睡甚至要来回踱步才能入眠的“睡渣”宝宝。
由于大运动的飞速发展,小小的婴儿床已容不下陈小陈施展拳脚。深夜里,他回翻滚碰撞床栏的发出闷响与清脆而嘹亮的哭声此起彼伏。
并且在这个时期,他逐渐获取人脸识别技术,“分离焦虑”开始萌芽——只要妈妈。
一整晚,老母亲便进入了“下床抱出陈小陈-哄陈小陈-把陈小陈放回婴儿床-上床重新入睡”的无限循环中。
睡眠倒退不是病,折腾起来要人命。
频繁起夜去安抚一个嚎啕大哭的孩子,是对体力和心理的双重挑战。
2
有一个晚上,陈小陈第N次夜醒了。这一回白噪音、喂奶、抱着踱步各种安抚手段都用上了,但陈小陈仍不买账,我的精神也到了崩溃了边缘。
“你到底要怎样?还能不能好好睡觉了!”我把陈小陈放在床上,脱口吼了出来。我惊呆了,没想到一向秉承着要亲密育儿的自己竟突然对孩子歇斯底里。
“宝宝乖,我们好好睡觉好吗?你看你把妈妈都哭弄了。”陈先生抱起陈小陈继续安抚,但他的更大声了,朝着我的方向不停伸手,眼里充满了害怕与不安。
我也哭了,既疲惫又懊悔。那是我的孩子啊,即便我对他暴跳如雷,他仍然把我当做他的依靠。我心疼地接过陈小陈,紧紧地搂在怀里,心中满是自责。
对不起,妈妈不应该发脾气,但是妈妈确实太累了。
“妈妈辛苦了!”陈先生揉了揉我的头,坐在床边陪着我安抚陈小陈直到他甜甜的进入梦香。
每每回忆起那些个情绪失控的夜晚,我都很感谢陈先生在我崩溃大哭时的温柔与包容。
我强打着精神安抚着陈小陈,陈先生强打着精神安抚着我,有一种温暖是深夜里齐坐床前的陪伴。
3
为了更方便的安抚陈小陈,我把他从婴儿床里抱到大床上与我们同睡。
虽然没有了婴儿床的束缚,陈小陈自由翻滚时再也不会在床栏上撞得的生疼,但他也常因为我挡住他翻身的去路而哼哼唧唧甚至醒来。
看来我养了一匹野马,可家里却没有草原。
其实在陈小陈刚出生的时候我便立下flag要坚持母婴同房不同床,主要是为了降低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
一个关于近年来 11 个研究的 meta 分析得出,和婴儿同床睡时,“婴儿过热、呼吸困难、气道阻塞”等这些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会增加 2.88 倍。
美国儿科学也会建议婴儿与父母同眠(靠近父母的床)而不同床。
古话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治国如此,育儿也不外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方为上策。
考虑到目前陈小陈可以顺利翻身、灵活坐起,并且着睡袋入眠,因此他陷入柔软床垫不得动弹以及被被子蒙住头窒息的风险极低。最重要的是,我与陈先生生活习惯还算健康,无抽烟喝酒的不良嗜好也,不存在二手烟三手烟影响孩子健康,更不会因为酒精或者药物麻痹神经而忽略掉身边的孩子。
在清理掉大床上多余的毛毯、枕头等松软的物品后,陈小陈成功从婴儿床“越狱”。
4
同睡后,可能是由于能及时钻进我的怀里安全感倍增,陈小陈夜醒的次数意外减少。我逐渐明白,陈小陈频繁夜醒与我白天工作陪伴他时间太短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夜晚他不停地醒来寻求我安抚。
慢慢地,我开始尝试用轻抚和轻拍的方式来帮助他接觉。当他开始哼哼唧唧扭动身体时,我先轻轻地拍拍他的胳膊、摸摸他的手,如果不能很快安静下来,甚至愈演愈烈有嚎啕大哭醒来的趋势,我再将他抱起哄睡。
后来,陈小陈逐渐从N次夜醒减少到1-2次醒来喝奶。
直到13个月大的时候,因为担心夜奶会造成龋齿,我才将断夜奶这件事情提上日程。
与其说是他依恋不如说是我舍不得。大概每一个早出晚归的职场妈妈,都特别珍惜夜晚喂奶时的母子亲密时光。
看着怀里孩子贪婪吮吸的样子,听着咕咚咕咚的吞咽声,我忽的明白了“母亲”的含义——你是妈妈,你的温暖就是他记忆中世界的温度。
断夜奶的方式也很温和:睡前牛奶管饱,夜晚醒来后及时安抚,安抚失效后再喂奶满足,并逐渐减少夜奶的次数。
也许正是由于我的不舍,陈小陈断夜奶的过程出奇顺利。不到两个礼拜,他夜间不再醒来喝奶,即便哼唧两声也能在我轻拍的安抚下很快入睡。
睡眠倒退是一个极其正常现象,出现的原因复杂多样,它会受到宝宝自身发育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多重影响,比如出牙、大运动发展、猛长、环境突然变化、分离焦虑等等。
而睡眠训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会出现无数次的倒退和反复。有时候我们排除了所有的原因,依然找不到答案,或许孩子只是暂时需要多一些的安全感或拥抱。
所以,对于成长中的那些倒退,让我们少一些焦虑,多一些宽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