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再次回看林儿的故事,与其说是林儿摊上事了,倒不如说是林儿自己招惹上事儿的,林儿从一开始错,接二连三的犯错,一开始只是因为材料不齐全,没办法完成作品,这是错的起点,当林儿去借材料的时候,同学借给了林儿,林儿因为觉得同学借给他了笔芯,所以感觉这个同学帮助了自己,就想回馈一下同学,而此时在林儿的认知里,给钱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而不知道的是,用钱表达的方式,正好调动了这个同学对钱的欲望,因为太想要得到了,就一直追着林儿问,想要这一块钱。
当林儿此时此刻身上没有这个一块钱,同学就会更加着急要这一块钱,而就在此时,老师看见了,老师问同学的时候,这个时候同学就说林儿偷了他的笔芯,而故事中,事实情况是同学和林儿之间有个约定,就是林儿给同学B一块钱,同学B也知道自己着急要这一块钱是不对的,所以,为了逃脱这个责任,就说了林儿偷了他的笔芯,至此,这个偷笔芯的“帽子”被林儿戴上,我发现,是同学A,从B同学那里拿到的笔芯,然后又亲手给了林儿,这个时候同学A并没有主动说明情况,同时林儿也没有找到同学A做证明,所以这个偷的帽子就做实了扣在了林儿头上。所以林儿一定特别生气,加上老师没有了解清楚就让林儿撕掉作品,还有作品被撕坏,再加上老师埋怨林儿没有给她说清楚,回家了妈妈和老师的回答又如出一辙,加上所解决的问题方法也不能够让林儿觉得有帮助。
所以,愤怒的火苗算是彻底的种上了,抛开其他的人不说,归根结底,就是林儿自己准备不足,不充分,做礼物,材料不齐全,这是最源头的错误,然后对同学评估出现重大失误,以至于最后被陷入困境。这就是林儿自己招惹来的是非,如果林儿准备的充分一些,物品都备齐了,再或者实在不行回家找妈妈再买几个笔芯,对同学的评估再准确一些,再或者,感谢同学我们不用钱,用别的方法,和同学沟通好,我是借的,那怎么还给你,是给你一个一样的,还我自己挑一个。不过还可以看到,同学如果在这个层次上,不论你说什么,给什么,最终都会赖上你,并且最起初的林儿借笔芯的时候,同学B没理他,但是后来他让同学A给了林儿,这就是最大的疑点,也是隐患所在。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做对,做正确,自己准备好自己的物品。这样就不会有是非了,不会有是非的前提就是自己先没有了是非,这个是非才会远离。
同时还看到,一件事里,有多个角色,多个角色中,如果有一个人能看清楚和分离清楚,每一步都可以规避错误,但是最怕的就是,所有人都不清楚,看不见真相,也了解不出来真相,这个时候,事情就会越来越麻烦,是非就会越来越多,最终就会像林儿所评估的那样,他说他有理,我说我有理,就成了一件扯皮的事情,耗时耗精力,最终是学习也耽误,最后憋着一肚子气,为日后的爆发随时准备着,作为一个孩子来说,不是随时做好学习成长的准备,而是像个定时炸弹一样,随时为爆发而准备着,那心里只剩下愤怒了,就不可能学习好了。
所以说林儿的故事提醒我们,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作自己做对做正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得到好结果,还能规避不必要的是非,他们是互相推进的关系,做的对的多,自然是非邪辟事儿就少,而做错的多,漏洞多,是非和邪辟事儿就会多。不论怎么样,都是自己所做的一个对应啊,想要什么结果,获得什么结局,都取决于自己都做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