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雅/文
常听一些老师说:“真搞不懂这些学生,从牙牙学语接触到的就是语文,可是咋就不会学语文”“我们班这次语文考试又出现个位分了”“xx学生在语文课上竟然都能睡到打呼噜,无语了”·····类似的抱怨似乎在我从教的二十多年的教学中从不曾间断过,我也曾一度的尝试着语文教学的各种各样推陈出新的教学改革,可终将收获颇微,甚至于失败而不了了之。
无数遍的“啃”读张教授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之后,似乎有了些思维的碰撞,文中提到:百年的改革之路不仅未能回答“中学生语文程度低落”的问责,接踵而至的却是问题持续恶化的聚讼纷纭。究其根本,就是“教学中传授的教学内容出了问题”,教学内容因其自身流动状和易生产在传递过程中表现出潜在、预设、呈现和内化四种形态,四种形态能否在教学中保持前后的基本一致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率。
针对影响语文学校效率低的因素,张教授明确:“问题的解决不是撤换课文,更新教法,翻转课堂,而是建立学科尊严:审辨语文教学内容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关键属性。”
如何建立学科的尊严?我从文中悟到的是:
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做虚假的解读。
在张教授的外在视域内的语文教学内容提到:“不确定性”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独特属性。而这“不确定性”一是源于教学材料的多义;二是取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说到教学材料的多义,就得谈谈关于文本的解读了,钱梦龙先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三种情况的分类:社会解读,文学解读,教学解读。
曾在网上看过郭初阳老师执教的一堂名课:《愚公移山》,也看过很多关于这堂课的一些评论,王荣生教授称其“极富冲击力”,余党绪老师称其有“陌生感、颠覆感、尖锐感”。
“众家说语文”的栏目里,张秋玲教授、刘曦教授的:《盘点语文课堂中的虚假教学》里有这样一段话:“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是一堂名课。课堂上,师生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愚公不仅‘实愚’,而且是一个阴险、毒辣、自私、疯狂的老头。这种解读看似不落俗套,但忽视了文本解读的规定性。首先,从文本解读的方法来看,阅读古典文本最起码的原则就是回归历史语境,否则就不能对文本内容做出公平合理的判断。当学生利用遗传学、生态学等现代知识来批驳愚公移山时,教师不仅不加以纠正反而大加赞赏。这种只顾求新而不尊重原则的教学导向,不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探究精神。其次,从寓言这种体裁的教学任务来看,学习寓言重在透过寓体把握寓意,不能苛求故事本身的逻辑性和科学性。郭老师把‘移山’当作一个真实行为并以此来分析愚公的性格形象,属于教学内容定位的偏差。”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接受主体除了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之外,也必须接受文本的制约”,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体裁特点等因素,以系统性、整体性的眼光探究文本的内涵和价值,不该做虚假的解读。
最近也看了不少关于韩军老师的“冷”的教学课堂,由于才疏学浅,不敢妄下断语,可一直的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如此的解读真的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吗?
教科书中的每一个编辑元素隐含着无数可用作语文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元的语文元素决定其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务实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担负着神圣的母语教学任务的语文课尤其应该以真为美,以实求进。真正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都必须为这个目的服务,语文课堂上有理有据的多元解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2.明确语文课程的价值。
关于语文课程的价值,有人认为是传承和创造文化,有人认为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有人认为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有人认为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张教授引了梁衡在《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中写下的一段文字:
“我们从一篇课文里能学到什么?
通过一篇课文学生能学到什么? 教师能教给学生什么? 其实就是三样东西:语文知识、思想
内容和审美。学生为什么学语文,因为语文是基础,是各种学科的基础,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立身的基础。不管做什么,人先得会说话写字。正如不管什么运动员,田径、球类还是武术,先得会走、会跑。所以学语文,第一是学习语文基本知识,即掌握语言、文字、文章的规律和技巧。
这些规律通常是体现在一篇课文中。又因文章除形式外必须有内容,学生在学习一篇范文时也就顺便受到了文章内容的教育。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期,语文虽不是政治课,但这种由课本获得的思想将会影响他的一生,构成了他以后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所以学语文的第二个作用是思想教育。语言是一种艺术,语文不但教我们怎样正确地表达内容,还教我们怎样更美地表达。
所以学语文的第三个目是学会审美,掌握美的标准,美的表现规律,怎样去欣赏美文,写作美文。语文知识、思想内容和审美,这是一篇课文必备的三要素”
这段文字明确指出:语文课应该学习什么,中小学校设置语文的课程价值是什么。
3.“言语运用”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核心属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的“教学建议”要求: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总之,要紧扣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教育家于漪认为:“我们进行的是母语教学,语言与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一个整体。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对不是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对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二者不能割裂,更不能偏废。所以我强调要准确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学科有多个基本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不能一增一减,而是如何想办法沟通交融、互渗互促的问题。”
张教授在文中追索现代语文教育的历程,指出:“言语运用”的观点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作为学校核心学科的语文,以学习本国语言文字为宗旨。
综上所述,借张教授的话来为我读后初浅的思想碰撞作结:“语文学科之于学生发展的课程价值是言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可以从外在视域与内在视域进行辨析。言语运用、内隐性和不确定性是基于外在视域体现出的关键属性。立体层级结构、言语与思维、结果与过程,是从语言本体及社会功能的内在视域表现出的本质属性。”渴望我们每一个语文人可以真正建立建立学科尊严:审辨语文教学内容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关键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