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段子,说是一个向往大海的内地人第一次来到海边,望着波澜壮阔的海面放声抒怀:大海啊,母亲!话音未落一个浪头扑过来,把这人打得一脸懵,只好悻悻地补上一句:原来是后妈!
相信大家小时候可能都听过不少关于后妈的可怕故事。
我儿时听外婆讲过许多这类故事。记得比较清楚的一个,是一户人家有两块田地需要两个孩子去守护,一块是瓜田,一块是葱地。后妈派自己亲生儿子去看守瓜田,分派继子去看守那片大葱。
结果几个月下来,那个亲生子因为天天吃瓜,变得很瘦,倒是每天只能嚼葱叶的继子长得又高又壮。
外婆给我讲这个故事可能是想告诉我后妈总是偏心的。而小时候的我听了这故事,却对为何香瓜会让人瘦而大葱能让人强壮充满疑惑。
如果可能,我宁愿消瘦,也想天天蹲在瓜窝棚里,守着一堆又甜又沙的香瓜啃个不停。
外婆故事里的后妈还算好的,她只是偏心,有点儿类似灰姑娘的后妈,把好的机会留给自己的孩子;相比之下,白雪公主的后妈就太过恶毒了,因为她为了让自己成为举世无双的美丽女人,挖空心思要害死白雪公主。
不知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民间传说,以及人类共同的童话,会有那么多关于后妈的故事流传下来?
莫非我们的孩子需要这样的童话故事?或者说,人类的心灵需要“后妈文化”?
格林童话中的《亨塞尔与格莱特》可能大家都熟悉。
故事大致的情节是兄妹二人受到后妈的嫌弃,被父亲送到深山老林里等待自生自灭。
二人很幸运地发现了一个用面包和糖果搭建的点心小屋,然而这不是什么甜蜜小屋,而是女巫的伎俩。
亨塞尔和格莱特在遭受继母的黑手之后又落入女巫的魔窟,可谓历经坎坷。
最终兄妹二人用智慧和胆识烧死了女巫,并获取了许多珍宝,带回家中与父亲团聚,从此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他的著述中,非常精彩地分析了女巫的面包屋所揭示的心理意义,他认为女巫为孩子们准备的甜美丰盛的糕点,象征着母亲的溺爱。溺爱会妨碍孩子的独立,冷酷和溺爱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也就是说,后妈用冷酷逼走孩子,而女巫用溺爱的糖果继续坑害着孩子。
事实上,冷酷与溺爱,都是母亲们对孩子经常使用的姿态。
请注意,是母亲,而不是后妈。
人类的幼儿是“子宫外的胚胎”,有一个漫长的成长期;这种情境提升了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并增强了孩子对母亲的情感以及心理上的依赖。
母性的力量在于它对孩子有着强大的支撑力,然而往往也会阻碍孩子独立,最终将孩子逼进精神死亡的深渊。
母性既有培育生命的正面力量,又有吞噬一切生命致其死亡的负面力量。虽然这种双重性未必表现在每一位具体母亲的身上,但人类母亲在精神深层是具有这种倾向的。
德国心理学家诺伊曼在他的《大母神》一书中描述到,大母神的基本特征指的是女性作为大圆、大容器的形态,它倾向于包容万物,万物产生于它并围绕着它、服从于它。
作为母亲的原型,大母神具有死亡与重生的双重性,就如同易经中的坤卦,反映出土地般象征生与死的神秘性。
大地养育着你,她也终将把你埋葬。
出于各种复杂的内心需求,人们总是只愿意承认母亲的正面性是母性的本质,而母性特征的负面性就被我们压抑在无意识中,搁置在幽暗的山洞里。
妈妈是温和包容的,也可能是冷漠控制的;
妈妈是爱的化身,也可能是凶神恶煞。
接受这一真相让人感觉很不舒服,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人们就创造了女巫或继母的故事,用来承担母性的负面力量供我们投射。
在传统文化下的中国社会,婆婆这一角色或多或少地也受到牵连,往往被投射为大母神的负面形象。但在神话或童话里被投射最多、用来替代母性负面力量的角色,还是巫婆与后妈。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一些所谓的“问题家庭”,每个母亲都可能暴露出“后妈”的嘴脸,也就是大母神负性的一面。
这样的家庭在对于孩子教育上,往往父亲是缺位的,而母亲又很强势。因为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不足,母亲不得不承担一部分父亲应尽的责任。
由于母亲过分为孩子操心,她们开始发挥父亲的作用,比如督促孩子的学习,希望他们取得好的成绩。这样一来,母亲便过多承担了保护孩子的责任,相应地,正常母亲应有的特征变得越来越少,她们不会与孩子温柔相处,不了解孩子的情绪与情感。
孩子一方面受到过分的宠爱,另一方面却缺少人性化的待遇,体验着冷酷,而母亲以“为了孩子好”的理由,要么是紧紧抓住孩子,要么就是完全把孩子推给教育机构。
物质上过度宠爱的反面,往往是精神上的缺失。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认识到母性的负面性,也就是阻碍自己独立的力量,因此渴望与之分离。
于是,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弑母主题在此出现,这就是童话中的亨塞尔和格莱特击败巫婆(负面母亲)的故事。当然,这是孩子心灵世界里的象征性行为,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弑母行动。
在心理咨询室,我们见到过为数不少的来访者,对他们的母亲心存不满或愤怒,有些甚至耿耿于怀,长期无法和解。
而有些母亲也带着一副“后妈”的面孔,抱怨她的孩子不懂事,不上进,不知道感恩。甚至会对孩子发火,用暴力控制她的孩子。
这就是大母神的阴影人格出场并发作了。
这样的举动比那些传说故事中的“后妈”还可怕,因为会伤到孩子的心。
说到这里,大家已经清楚了吧?
其实,每个女人身上都有大母神的原型与灵魂,都有亲妈的特性与后妈的潜质。
“后妈”这个角色是一只情感垃圾桶,专门盛放我们对母亲这个形象的诸多不满与不解,愤怒与敌意。
每个女人,不论她是亲妈还是继母,甚至不论她是否已经做了母亲。
在特定的情形下或关系中,“后妈”的潜在性都可能被激活,显现出大母神可怕的一面。
知道了这个真相,或许,我们对自己的母亲,包括亲妈或后母,以及作为女人的我们自己,是不是会更多了一分理解与疼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