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真的没有出路吗?

张佳玮在《自嘲做题家的人们,又有几个天生爱做题呢?》里写道:

”自嘲为做题家的人们,应该相当多数,并不是天生爱做题。就像自嘲为社畜的人们,估计没几个人,生来就想当畜。“

那为什么要成为做题家?因为没得选;那为什么要成为社畜呢?还是因为没得选。

小学将近毕业,每个家长都想自己孩子去好的初中,以此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这时候体现的就是家庭资源的竞争。

在张家玮小升初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考上好学校,不惜花钱请老师到家里来补习。而张佳玮家里请不起,只好自己去新华书店买几本奥数书,自己琢磨。

后来他学校有两个人考进无锡第一私立初中,其中一个是他。另外三个孩子,家里花三万块保送进学校。

他学校附近的那一片十个小学,也就十五个孩子考进了那个初中。

进了初中后,张佳玮才知道,无锡另外两个极优秀小学,几乎是整班整班地考进初中。而他们学过的内容,他却听都没听过。

在这个故事里,体现了家庭资源竞争的三个点。

第一个点是,张佳玮在小学里,家里没钱请老师,只能自己买练习册研究,相比较下,他的其他同学是能请老师来补习。

第二个点是,张佳玮是需要考进去初中的,而有的孩子能花三万块进去。

第三个点是,张佳玮所读学校的那一片区域,仅有十五个人考上,说明他在读的区域,教育资源并不优异。而相比较下,极优秀的小学是整个班一起进去,说明在那片区域教育资源是优异的。

其实,也就间接论证了,教育资源是由家庭资源的竞争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你在好的学区房,就能去好的小学,考进好的初中机率就更大。

假如张佳玮投个好胎,也能花个三万块进私立,那张佳玮还会那么拼命去刷奥数,从而成为做题家吗?我想大概不会。

因此,做题家虽然是自嘲,但也表达了自嘲者内心的无奈和对命运的不屈。

无奈源于成为做题家便要放弃自己所爱,仅有此路可行。而不屈却是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所以不放弃对努力的追求。

做题家,应该是一个正能量的词,现在却变成了某些人居高临下的、带有歧视性的词语,仿佛就在说:”尽管你再努力,也改变不了你出身卑微的事实。“

可是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个人能不成为做题家呢?我估计,几百万人里只有一个王思聪,而几百万人里却每个人都是阿里创建前的马云、新东方雄起前的俞敏洪。

逆天改命,不应被嘲笑,做题家有做题家的苦。做人若不能推己及人,那你就是下一个被歧视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