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长安三万里》最孤独的人?
《长安三万里》讲述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
最近《长安三万里里的遗憾到底是什么》火了。它说
遗憾的是:高适蹉跎半生,暮年得志。遗憾的是:李白潇洒肆意,空有大鹏之志,却沦为阶下囚,最终了然一生。遗憾的是:少年杜甫惬意灵动,最终只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无奈。遗憾的是:远在长安的皇帝,永远不知道哥舒翰宁死不降。遗憾的是:裴十二是一个女子,文不输李白,武不输高适,只因女子之身报国无门。遗憾的是:这天下间的捷径,岂是为寒门所开。遗憾的是:世间竟然有这么多文武双全的人不得志。遗憾的是:盛世长安,终是不复再现。
在我看来,《长安三万里》电影中的众多人物虽有遗憾,但只有一人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是没人理解;他的孤独,是更多人的误解。他便是哥舒翰。
最早听说过哥舒翰是因为一首诗:西鄙人的《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作为一个热爱历史的文学生,初次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因为像极了突厥人的名字,我先入为主的将哥舒翰这个人物当做了安史之乱的叛军将领。但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唐朝镇守边关的大将,虽然是突厥后裔,但却维护着唐朝的边境安宁。他用一生只换来了诗里的二十个字。这,是哥舒翰不被后世理解的孤独。
最让我绷不住的是剧情中哥舒翰被俘后,向高适大喊的那句话“我哥舒翰没有降!”,和他之前说的“大唐还有没降的藩将”。如此坚毅却被部下士兵背叛,却无法被皇帝知晓。这,是哥舒翰不被当时理解的孤独。
有人说,历史上的哥舒翰最后投降了叛军,还为叛军招揽部将。但我们看看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安禄山造反,那时哥舒翰已经中风了,因为高仙芝、封常淸的失败,又被强行请出来对抗叛军。他最开始的策略是对,把住潼关不与叛军正面交锋,其实在那个时候,郭子仪、李光弼的平叛军已经在安禄山的大后方河北取得了重大战果。只要他守住,那叛军多半就要失败了。谁知道,唐玄宗强令他发兵进攻,杨国忠也在一旁撺掇,结果哥舒翰坐着船,看自己的部队去与叛军交战,先胜后败。玄宗听说后,马上逃往往成都,哥舒翰想逃回潼关继续拒战,结果被叛徒火拔归仁给逮住,投降了安禄山。这,是历史上的哥舒翰被抛弃和反叛的孤独。
一年后唐军克复两京,安庆绪逃往邺城。临行前,将哥舒翰杀害。唐朝廷没有忘记哥舒翰以往开疆拓土的功劳,追赠他为太尉,谥号“武愍”(佐国逢难之意)。或许,这是后人对这孤独之人唯一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