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享受呼吸-《六祖坛经》 定慧第四读后感170625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定慧篇是六祖对于佛的智慧的综述——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念,非无念,而于念上保持如如不动之心。无相,非无相,而于相上能离相不起妄心。无住为根本,让念流动,时时保持清净之心;让相如其本来所是,不生执着;因无所住而生智慧之心。
——无念,并非不起念,只是不因境而起念;不依前念而生今念,依今念而生后念;不执着于一念而自缚;更不要为追求无念而压制念头的升起,使无念本身成了另一个执念。
如何无念?笑看念起念落,我心寂然不动。对于念头,又如《金刚经》所云: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何起念?如六祖所说:“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以一颗清净的心可以生出智慧之念,该念将无著于一切境、一切相,也不应著于该念,应为无住念。
起念念何物?念真如本性,不念相、不念念,于相中、于念上保持恒常的清净心,故六祖说:“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常自在。”此为大智慧,为无上正等正觉。
——无相,并非不触相,只是不著相,明白一切相皆缘起性空,于一切相能放开、放下。造物主给了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就是让我们以此来如实如是地感知宇宙万物的,但我们的心被万境所染,用不清净的心无法看清这个世界的实相,因而生出了贪嗔痴。
如何无相?外离一切相为无相。如何离相?定慧品未明示,但在修持定慧的方法中提到:“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又说:“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由此可知,离相应落实于日常生活中,一切行住坐卧都是我们修行的道场,应以一颗真诚的心去生活,不为六尘迷惑了清净自性;同时,在修行中需逐步破除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于相中而不执着于相,破相显性。
——无住,佛法的精髓与核心。念也罢、相也罢都是我们的六根对这个世界的见闻觉知,只要人活着,就一定活在念与相中,不可能绝对地脱离念与相。无念无相指的是不执着、不流连于念与相,也不被它们牵扯而生出妄心,时时刻刻让自己处于当下,以清净真诚的心来感知世界变化万千的实相。念与相无住于心而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而心生大智慧,因为智慧而让人得以安住当下,获得自在解脱。所以六祖说:“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如何修持定慧?自悟修行、自识本心、自见本性。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应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直心;修行过程中应注意人性自有利钝而法无利钝,法因应人性和时机而生,故无有定法,唯一的目的是帮助学法之人明心见性。
——修持定慧所能达到的境界,“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这是佛法的至高境界。能清晰地明辨是非而不执着于被分别的结果和对象,用分别心而不迷于分别心,在分别之中能保持真如本性。虽了然于念与相的缘起缘落,仅让其流经而不驻留,让自心保持清净清新,让心永远自由开放地去接纳下一个发生,充分地体验这个世界。
——这一品让我对分别心有了新的感悟。修分别心其实是一个假命题。只要我们活着,六根六尘俱在,就免不了分别心,因此首先要诚实地接纳自己的分别心,需要修炼的是于分别心上不执着于分别的念与相,不因分别而生出烦恼心,也不因分别而不能如实如是地接纳被分别的对象。于此发生之时,我需要做的仅仅是让被我分别的相如其所是,让我自己的心保持安然自在。我觉得这是真正的慈悲。
——后续一
缪老师的点评:分别心是妄念。区分、分析、择别是定慧等持之用,并非分别心。
——后续二
听缪老师讲了六祖的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的故事,隐隐感觉到自己似乎陷入了一种对分别心的执着里。其实,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我的分别心让我把看到的相与看相的人——我本身做了区分,看成了二而不是一,忘记了看相的人对相的认识源自于我的内心;我的心清净,看到的相自然清净,自然能够反映它的本来所是,无需我去做出分别,我自然也无分别心可生。与其说我对相的分别心,不如说是我自己的心仍在妄念中游荡。
我跟缪老师说,分别心太难修,我就不修了。当时只是一句感叹,迟来想想蛮有道理的,真的无需刻意去修分别心。清净的心只有一颗,千变万化的心实是妄心,以清净心去看各种相自会了了分明。
感恩缪老师通过参禅给我的启示。
——其他
以上读后感是我学习六祖坛经的一点心得,只是应我现时的感悟而写,于我而言,只是自己成长的一个记录而已。有理解错误或不到位的地方,请有缘看到的师兄们给予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