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暑期教育信息化2.0素养提升2019兴成长4班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在每一个直播课中都能有不少的收获。
朱思思老师利用五个问题设计《教学实践中的思维导图》课程,从问题出发,以她亲自辅导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为例进行分析,一步步带领我们进入思维导图的世界。这堂课我有了以下几点小成长:
1.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图像思考和笔记工具,它用“画”的方法来记录思考和创作的过程,是建构知识体系的有效工具。用思维导图记录知识体系,层次感强、架构清楚明了。
2.利用思维导图,可以避免言语混乱、言词穷尽的现象发生。
3.思维导图提倡抓关键字、词,这就必须抓问题的关键点,极大的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概括能力。
4.思维导图就像一颗大树,融入了图形、色彩、形状等多种元素。一方面可以提高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我们的记忆力。
南方科技大学王思思老师《跨学科视野下的自然笔记》耳目一新。从学习中我了解到开展跨学科课程就是从多学科角度出发,跨学科合作,知识共构。
自然笔记是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将分散的事实、经验、知识和技能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原则或理论。它是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核心”概念,持续关注与普适认同的价值,可与其他学科和主题以大概念进行链接,能有效地连接学科内容的知识、技能和概念,知道教学设计是不能简单的照本宣科,要解构、综合后再理解。大概念是跨学科课程设计的基石和地标。
为什么要做跨学科自然笔记?首先是学生兴趣得到充分调动,其次是主题丰富,是共同关注的问题,符合课程标准,能够在学科内或跨学科进行有效连接。跨学科学习和PBL项目学习,使学生置身真实情境,解决真问题。
PBL是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简称,即基于问题的学习。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讨论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已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学习者、合作者和研究者,成为了此种教学模式的主体。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要努力实现角色转变,增强参与意识,从关注理论学习转变为关注理论的实际运用,从注重倾听转变为善于交流,亦善于倾听,勇于承担责任,在PBL教学中发挥好主导者的作用。
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已由传统教学的中心转变为新的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协作关系。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教学组织者、资源提供者、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和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此时,教师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他们的作用不是代替学生发现问题或告诉学生结果,而是恰到好处地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协助小组设定目标、选择要点、制定计划,发现并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把握课堂讨论时间等。因此,评价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再看一个教师能否讲好一堂课,而是看能否很好地设计并与学生共同参与和体验一堂课,其目标也不再是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是否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