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2
刚翻到第29讲,需求第二定律,我还在想怎么能如此违背常识直接开始第二定律。
需求第一定律很简单——当其它情况不变时,只要价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会增加。
引申出一个新的概念,需求曲线。(需求第一定律可以在需求曲线中表现出来)
在经济学中,习惯于用纵坐标表示价格(P),横坐标表示需求量(Q)。根据第一定律,我们得知需求量是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
需求曲线左移意味着需求减少,比如政策层面的税收、污染等导致需求萎靡,所以价格和需求量都会下降。
右移意味着需求增加,比如经济刺激计划等,接连的反应是价格和需求量都提高。
为什么需求曲线D向右下方倾斜?因为价格和需求量直接呈现反相关关系。
变化:1.只有价格发生变化时,需求量沿同一条需求曲线滑动。
2.当价格以外的任何因素发生变动时,整条需求曲线发生平移和转动。
需要明确的是:需求曲线永远向下倾斜,在此,作者用了相当长的篇幅解释说明了不存在“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需求量也上升的情况”。
如果出现有价格上升需求量也上升的例子,比如MBA的学费节节上升,但报考人数却有增无减;钻石的价格昂贵,需求它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在以上例子中,“其它条件都发生了改变”,MBA证书的含金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了。总之,需求第一定律是关于人性,符合人性的一条定律,在人性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越高,需求量将越低。
例外:英国人吉芬于19世纪发现,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土豆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所谓吉芬商品就是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主要是因为,土豆是一种次级的替代品,人总要吃饭,当粮价都涨了,消费者只能购买低价粮食,土豆就是一种。
这就说明了,吉芬商品是一种次级的替代品。
供应曲线(Supply):
当一件商品的价格较低时,我们作为需求者会买入;只要价格提高,我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直至停止购买停止消费;如果它的价格还在上升,我们就会从需求者变成供应者。作者以朋友认为往返车费太贵遂取车自驾的例子来说明,通过合理外推得到如果市场价格高到离谱,可能这个朋友就自己去当司机了。然后我们根据上一章边际效益递减定律发现市场其实会自主调节价格。
剩余(surplus),也叫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一买者的实际支付价格
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收入一卖者的实际成本
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卖者的实际成本
思考题:我们讲,凡是有交易就有剩余,买卖双方都皆大欢喜。但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所谓的价格法,专门打击商人定价过高的行为呢?
答: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市场生态,假设市场上的商品定价过高,在消费者工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这实际上是压缩了消费者口袋里的财富,造成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能力下降,而且一种商品的价格波动对其它商品的价格波动可能产生涟漪效应。如果最基本的粮食、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社会会陷入长期混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