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笨功夫换来真功夫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只梦想一步登天、一鸣惊人的喜悦降临头顶,却常常忽略“付出”与“收获”的辩证关系,要么有想法没行动,要么有行动没毅力,要么热衷于投机取巧,不屑于一步一个脚印地花“笨”功夫。

笨功夫是抱朴守拙、是恬静自然、是静水深流,彰显的是进取精神,展现的是踏实态度,体现的是人生智慧。笨功夫意味着滴水穿石用慢功。笨功夫意味着焚膏继晷下苦功。笨功夫意味着一步一印做实功。

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真正的终南捷径,其实只有苦干这一条。要会吟诗,前提是要“熟读唐诗三百首”;要习得一番真武功,就得按照“入门先站三年桩”的规矩,打牢站桩的本领。纵观那些从古至今的卓越者,无一不是在笨功上下足了功夫。汉代司马迁著就《史记》这一不朽之作,就是通过博览、遍访、收集、整理的“笨”功夫,花了18年的“拙”劲才写成。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高峰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这些事例无不说明,建功需要“笨”功夫,卓越皆从笨拙始。为学如此,习武如此,想干的每一项事业都是如此,要想取得成绩,必须勤奋刻苦、踏实付出、点滴积累,下足笨功夫,才能守的云开见月明,获得扎扎实实的真功夫。

下笨功夫就要脚踏实地奋斗不止。脚踏实地无偏颇,著身好处不为劳。踏实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它代表着一个人踏实努力、不懈奋斗的精神态度。革命家李大钊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与其枕着不切实际的空想怨天尤人,或者这山望着那山高牢骚抱怨,不如踏着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迎头赶上去努力。人只要踏实下来,哪怕是铜墙铁壁,也会怕水滴石穿。只要能稳步前行,无论多黑的夜,总能遇见黎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治学严谨、刻苦,为编撰《资治通鉴》,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他对书稿精益求精,六百多卷的初稿,到定稿时只剩下80卷,而且全部用工楷字写成,没有写一个草字,剩下的废稿把两间屋子都堆放满了。全书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写了1360年的历史。他这种认真踏实的治学态度,受到人们的赞扬。一次司马光问他的朋友:你看我是怎样一个人?朋友答道:你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可见,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耐住性子,踏实沉淀,早晚有一鸣惊人的一天。

下笨功夫就要保持耐心稳扎稳打。细水长流淘尽砂,耐心方可匠心华。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地从最基础、最困难的做起,永远是成功的不二法门。有时候在刚开始可能会慢一些,但只要沉得住气,不断积累,定会厚积薄发。就像搭积木一样,基础打得越好,积木搭得越高。有位画家用4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一位青年人向他请教:“我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要一年的时间。”画家对青年说:“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画家。“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回顾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勤恳耕耘的农耕文明,一砖一瓦、万里长城的建造,“小聪明”其实从来也不属于我们。无论做人做事,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无所成。

下笨功夫就要注重收获日就月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学习知识、磨炼技能上耍不得小聪明,得下笨功夫,在一笔一划、一招一式上慢慢来,得有兢兢业业的精神,耐得寂寞、挡得住诱惑、坐得住冷板凳。所有的成绩取得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得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地“死抠”,一遍一遍地“打磨”,反反复复,不厌其烦,方能成器。《战国策》中有一故事,相传,在一个山区里有一个叫冯锺的人,他每天都在用功读书,使用每一分钟来学习和积累。虽然他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他始终坚持下去,一年又一年,在细心积累中获得了很多知识和经验。最终,他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官员,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见,从一点一滴、一时一事做起,积少成多,精进不止,才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厚积尺寸之功、蓄积点滴进步,才能善作善成、行稳致远。凡事盯住效果和改变,减少欲望,保持专注,以“有一是一”的态度,把握住能把握的点滴,不弃微末、不舍寸功,才能积小胜为大胜,图近功至恒远。

真正优秀的人,都在底层能力上下笨功夫。笨功夫,虽无法一日千里,却可以负重致远。用笨功的人虽然走得慢,但每一步都坚定有力,走得更远。如果一个普通人,只要肯下“困勉之功”,不走捷径,就能取得扎扎实实的真功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