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重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句话带给我很多冲击和思考。随着对他的接触增多,在灵光一现之间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鲁迅写下这一系列最初用的名字是《旧事重提》,后来修改后才有了《朝花夕拾》。很多时候,也许当下我们的经历和所思所想(心中的离奇和芜杂),不能即刻幻化为文字。但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眼前闪烁,进而成为有了记录的动力和兴趣。这种想法对我来说太贴切不过了。
很久之前,外出游玩不管当天多累我总是习惯性倾泻出内心的思绪,留作纪念。也许是毕淑敏在《非洲三万里》中的经历一直在激励着我。她多次提到在整个非洲行程中,每天都是满满的行程新鲜的事物和思想,为了准确清晰记录源源不断的收获和灵感,每天晚上都是她奋笔疾书的时间,有时在车上有时在就酒店。这个细节于我印象深刻,我心之所向,身之所往。但渐渐地,我掉队了。
逛博物馆很多次都因多种原因没有记录。后来我意识到是自己看的太投入,想要输出的时候又不能克制自己的倾诉欲,就会不知所谓的大谈内心活动,导致写了很多废话还切入不了正题。久而久之,再碰上繁杂的事务,博物馆游记就有一搭没一搭的写着。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发自内心的想要从中采撷点什么,仿佛有了朝花夕拾的感觉,瞬间为我的思绪披上浪漫的色彩。“拾光寻尘”是在诸多名字中闪现的火花,最早的“拾光筑梦”来自哪里?可能是睡梦中,也可能是在和水的亲密接触中。彼时从未想过“朝花夕拾”,也许是潜意识的牵引。
“拾光”“时光”都经历了时间魔术师的打磨。时间的魅力是无穷的,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时间可以实现永恒,时间也可以压缩时空。经过时间对见识的充实,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等古典音乐家生活的19世纪不再那么遥远,清王朝的挣扎和苦难不再那么遥远,抗争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到来不再那么遥远。毕竟自己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38年。放在任何一段历史中,才是新历史的第三代。一切,充满希望。
每一次的开始都无法知道终点会在何方,但我们依旧要出发。就如同,人固有一死,却要奋力过好这一生,不断去延伸生命的阔度和深度一样。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不是十年前,而是现在。对于十年前的遗憾不是没有,而是不能。因为有了也是枉然,还不如将精力和思绪都投放在当下。
既然拾光,就要有捡拾的姿态和被捡拾的内容。既然寻尘,就要有探索的心态和寻找的耐心。
我准备好了,出发!
阿淼写于2024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