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都免不了沟通和交流。与之相伴,沟通中的误解和误会也时有发生,有些后果还很严重。这一主题固然博大,今天只想谈谈就事论理和无中生有的区别。
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在交流中从某些具体的、个别的事件或者现象中发掘出抽象或者一般的规律,让听者从引申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并获得启发。其作用可以是帮助听者自我反思和提高,也可以是提醒听者在此后的行为中引起注意和警觉。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多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生之间,在同事、夫妻以及朋友之间发生的也不少,但其中一定有一方扮演训导或者启发者的身份,另一方则往往是求教或者倾听者身份。
试举发生在我本人身上的一例。十多年前,我在原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在同僚中也算是佼佼者。可巧在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给黑了一把,心理实在气愤不平,于是就找一位领导陈明事情的原委。那时候到领导家去谈工作交流思想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情,我跟这位领导谈话的时候,女主人一边听我们聊天,一边给家里花儿浇水。听完我诉说委屈之后,女主人突然抓起一盆摆在茶几旁边的花盆猛烈地摇晃,那棵绿植上的一些树叶纷纷飘落下来。我的领导见此就问:“绿植长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要死命地摇它?”女主人回答道:“没事,没看见掉下来的叶子已经泛黄了吗?茁壮的树叶就不会掉下来?”话到此,我的领导突然转向我,和蔼但非常郑重地说:“你听见了吗?这句话正是我想告诉你的!”
我至今也忘不了那天的谈话情景,之所以难忘,不是因为他们夫妇给我解决了那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因他们夫妇共同设置了一个巧妙的“局”,并通过这个“局”诱导和启发我加深了对左宗棠那句诗的理解:能受天磨真好汉,不遭人妒是庸才。那天,我走进那位领导家门是的心情是阴云密布,而我出来的时候则是阳光灿烂!在我的记忆中,这就是“就事论理”的典范之作,后来他们夫妇也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的朋友。
但我也发现,就事论理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搞不好就会无中生有,招致更大的误解、记恨甚至是人际间的裂痕。还是来看和一个我自己相关的故事。我的管理团队中曾经有一位女士,此人在工作中不惜力气,态度积极,但过于好出风头,常常以自己为中心,管理团队的合作就出了一些问题,对业务的开展造成了一些影响。我和我的上司关于这个问题有一次比较正式的谈话,也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帮助和指导,但谈话开始没多久,我的上司突然冒出这样的一句话:“管住她有什么不好办!难不成是你有什么短处在她手里?”这句话让我大为震怒。其一,我虽非圣贤,管理能力的确存在不足,但在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方面绝不会让人说长道短;其二,传统教育在我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说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身上有短处意味着什么?其三,再退一步,即使撇开男女之间这层意思,一个团队的正职在副职那里有短处又意味着什么?对我来讲,这三个层次意思都有损我的人格尊严,简直就是一个莫大的侮辱!本来满怀希望的一次谈话就因为这句话搞的非常不愉快。当时我虽然没有当场顶撞,但再也听不得我的上司给我讲什么样的大道理。以至于至今想起这次对话都想返回去和那位领导理论一番。
静下心来想,可能当时我的上司完全没有恶意,最多只是一个沟通不当。但不要小看这个沟通不当,恰恰是这样的沟通使得谈话变了味道!一正一反两个故事代表了就事论理和无中生有两个典型。试着总结和体悟,我觉得对二者在沟通交流中的正确把握有几个要点:
第一,从哲学角度讲,无论就事论理还是无中生有,都是由此及彼、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但它们的根本差别在于:就事论理能够准确把握此与彼、个别与一般,具体与抽象之间的本质联系,而无中生有则是彼此之间、个别与一般、具体与抽象之间的主观臆想。树叶茁壮就不易被摇落与“能受天磨真铁汉”是一个道理,或者说的就是一回事,只不过一个是普遍存在自然现象,另一个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但团队之间出现矛盾、一个人对团队成员的管理不力,与这个人是不是一定有短处在别人手里则不一定有关系。说话在理,听者自然就会服气;主观臆断,听者自然反感。
第二,从运用者的出发点上讲,就事论理和无中生有都是想借着具体的问题打开谈话的空间,阐发自己的观点。但就事论理是从善意的假设出发,并抱着善意的态度展开,而无中生有则往往是从恶意的假设出发,并夹杂着恶意的评价。用摇树叶的行为启发谈话对象对人生道理的理解,不仅反映了谈话者对问题本身的正确理解,也反映了他给予谈话对象的一种希望;但狭隘地推测对方行为结果与行为动机之间的联系,并给出一些恶意的评价,即使有时候体现了谈话者的聪明或老道,但也可能引起听者负面的联想,或者给了听者某种负面的暗示。如果谈话对象非常在乎,那还容易引起对方的鄙夷或反感。
第三,从具体的策略层面来讲,二者也都是较高层面的沟通技巧,能够跳出具体问题而扩展思考。但就事论理的拓展方式是试图和听者关注的焦点调频和共振,而无中生有则在听者的意想之外逆向或横向发力;就事论理侧重对事件向后发展变化的推演和类比,无中生有则往往是对事件缘由和起因的推测和假设。也恰恰因为是“对过去是否如此”的推定,才导致无中生有的发生。这里,我并不否认在沟通中有时确有推定原因的需要,且两种拓展方式各自都会发挥作用,但谨慎发表对过去事实的推定,在有效沟通中就显得十分重要。我想,有些人抓住人家的具体问题以偏概全、武断定性、无限上纲正是正是这样的一种情形。
分析到此,对怎样做到在沟通中就事论理而避免无中生有的建议就不言自明了。可以概括如下:一是实事求是,谨防先入为主;二是心怀善意,端正自我动机;三是慎重归因,避免主观武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