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发布的一项“公众眼中最具幸福感的职业”调查中,“自由职业者”首次成为第一名荣登榜首,甚至取代了“机关政府官员”这样的职业。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和更早之前,自由职业还只是第4~6名的位置。
为什么“自由职业者”突然会一跃成为榜首职业呢?从最近的职业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自由职业者”,线上和线下讲“副业赚钱”的资料、书籍、课程也逐渐增加。希望自己成为自由职业者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你仔细观察一下你的周围,有多少人是自由职业者?这些人的生活状态如何?
古典老师在自己的专栏里公布一个报告的统计结果,报告名称:《2014年O2O中国自由职业者现状报告》,总结出自由职业的三大优点:工作时间比较自由、工作地点比较自由、不需要被上级领导管理;同时,也有三大缺点:收入不稳定、社交范围狭窄、心理负担比较大。
了解了“自由职业者”所处的位置和优缺点之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它背后的核心逻辑。
为什么人们喜欢成为“自由职业者”?因为这个名字有两个非常诱人的文字:自由。
但是请仔细认真地思考一下,这个“自由”真的是很“自由”么?它背后的意义其实并不清晰。
高中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就曾跟我们全班同学说过:“无论你们未来做什么工作,都是为其他人服务的。”事实就是这样,人的一生85%是处于和其他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只有15%是处于个人独处之中(不包括个别情况)。这15%一般就是在娘胎的时期和睡眠时期。
在娘胎时期,我们只是一个细胞,一颗受精卵,没有任何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睡眠的时期,我们也处于一段无意识的状态,这种状态也是我们自己处在自己的世界里,哪怕你突然醒来或者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你也是存在于个人浅意识当中。
有点儿跑偏了,让我们回到本文主题。因为你无论做什么职业,最终都是服务于别人,所以就会有被服务对象的要求存在。有了别人的要求前提下,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算是真正自由的。
我们把自由分解成更细节的部分来分析。
首先是时间、空间自由。你可以选择什么时间、在哪里上班,但是总需要面对客户的Deadline吧?出租司机好像很自由,但是每天收工回家的时间还取决于最后一个乘客什么时间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其实是关系自由。为了赚钱,你可能依然会遇到自己并不喜欢的客户群体,他们的脸色也不一定就比你的上层领导要好看。
反过来说,我们在一个组织里上班,就一定很不自由么?
我们知道,很多企业的高管一样也是自由上下班;一个顶尖的设计师也拥有和自己上级讨价还价甚至直接拒绝的自由权利。
古典老师在专栏中拿小米的黎万强举过例子,他在小米公司如日中天的时候选择闭关半年出去玩摄影、发呆自省、去硅谷进修等。其实这也是一种自由。
其实这样的人也很自由。很多斜杠青年,他们虽然拥有很多的技能和职业,但是他们还是不能放弃自己的主业。一来是因为主业是他们最后的依靠,相对其他的副业来讲更加靠谱;二来是主业给了他们足够宽松的环境,不影响他们发展副业,让他们意识到:个人能力要在组织的平台上才能更加放大,自己成就了组织,组织也反过来成就自己。
说到这儿,大家不禁要问:那到底什么才能叫做“自由职业”呢?
自由职业的本质其实不是自由,而是职业能力。
人与职业有三个阶段的关系:雇佣关系——自由交易——共创关系
自由职业的状态就是达到了自由交易的状态,你不一定为某个人工作,如果感觉环境和条件不合适就可以换个地方继续干。
你所期待的自由,就是短期间不需要非得和这些人交易的自由,长期就是不需要非得为了金钱而工作(财富自由)。
在这种自由的背后,你要拥有“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三个部分:
把能力封装成为产品的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产品能力)。
把能力卖出去的能力(营销能力、个人品牌等)。
自我管理以及基本的财务、法务能力(运营能力)。
如果你可以一个人拥有以上全部能力,你自己就是一家公司,你完全拥有了随时自由交易的能力主。这就是自由职业状态。
一个能够拥有自由职业状态的人,他可以选择待在组织中,也可以选择自由走出去。相比那些能力有一定缺陷或者为了生活而必须努力工作的自由职业者们,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者。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人和组织有三个层次,雇佣关系——自由交易——共创关系。雇佣是不得不为你干;自由交易是选择为你干;共创关系是我们一起干。
自由职业状态的自由,是指自己的能力达到了能与企业自由交易的程度的状态。
拥有自由职业状态的人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能把能力包装成产品;也能进行营销和商务合作;他们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升级,也具备基本的财务、法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