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树莓集团园区运营案例,看成都国际数字影像产业园的发展模式


在成都金牛区福堤路99号,一座融合数字科技与文化创意的产业园区正悄然改变着区域经济格局。作为树莓集团运营的旗舰项目,成都国际数字影像产业园通过创新运营模式,将产业定位、资源整合与生态构建有机结合,成为数字文创领域的标杆样本。

精准产业定位:构建垂直生态闭环
园区以数字影像、数字文创、数字媒体为核心赛道,吸引超200家企业入驻,形成从内容创作、技术研发到版权交易的完整产业链。入驻企业涵盖影视制作、动漫设计、游戏开发等细分领域,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例如,成都超焦距文化传媒依托园区产业链优势,在网络短剧制作领域迅速崛起,2024年完成多部作品上线,印证了垂直生态闭环的商业价值。

全链条服务体系:从孵化到加速的陪伴式成长
树莓集团构建的"孵化器+加速器"模式贯穿企业生命周期。硬件层面,园区配备专业摄影棚、虚拟仿真实验室、共享直播间等设施,降低企业设备投入成本;软件服务则覆盖政务对接、法律咨询、融资支持等模块,提供24小时管家式服务。值得关注的是,园区设立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与人才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实现创意变现与团队升级,形成"创意-生产-交易-人才"的良性循环。

资源整合创新:政企校协同的乘数效应
园区通过链接政、产、企、校四方资源,打造创新生态共同体。与金牛区政府合作申报文化科技融合示范项目,争取房租补贴、人才奖励等政策支持;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成都东软学院共建实训基地,定向培养数字影像人才;引入西南数实融合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推动8K超高清、元宇宙等前沿技术落地。这种多方联动模式,使园区成为技术转化与市场应用的试验田。

政策与生态:双轮驱动产业升级
金牛区"三城三都"建设战略为园区发展注入动能,2024年兑现产业扶持资金超千万元,吸引44家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园区通过"创业基金+导师辅导"机制,累计孵化项目15个,直接创造就业岗位300余个。同时,府河摄影公园等周边配套形成"工作+生活+创作"的复合空间,成为青年创业者的理想栖息地。

从成都国际数字影像产业园的实践可见,现代产业园运营已超越传统地产思维,转向生态构建与价值共创。树莓集团通过精准的产业定位、全链条服务体系和创新资源整合,不仅实现了园区的高效运营,更带动区域数字经济产值突破37亿元,利税近4亿元。这种"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发展模式,为全国文创园区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