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欧阳欣
在读这本书之前只看过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对余华文字的印象就是善用荒诞的故事讲述最寻常的道理,而《活着》这本书却以它最贴近生活的故事把生活的真谛诠释得淋漓尽致。
余华23岁的时候开始写作,他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十部作品。这两部作品都用余华特有的风格成文,在现实的描述中加入了更多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让现实虽然依旧残酷却带着点人性的光辉。
《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福贵的纨绔子弟将家产挥霍一空,沦为贫农,而后坎坷一生的故事。先是父亲过世,再是自己被抓壮丁,背井离乡,在战场的枪林弹雨中苟活下来,好不容易回了家却发现老母已经过世,女儿因为高烧而变成哑巴。再后来生活顺利些,妻子却得了软骨病,卧病在床,儿子因为一场意外死亡,女儿风光出嫁却难产而死,女婿和外孙也陆续死去。没有人陪伴他走完一生,最后只剩下一只和他一样老的黄牛伴他左右。
看完福贵坎坷的一生,仅仅二十出头的我仿佛历经他的一辈子,许是书里关于福贵的故事都是以福贵自诉的口吻来描述的,我才会那般真实的“对号入座”,那般真实的体会人生的跌宕起伏。
福贵讲述自己的故事是包涵情感的,却又是那么客观的,他完整的记着自己的一生,幸福的,痛苦的,不堪的,恐怖的,所有的一切就如同电影一样放映在福贵的脑海里。这个老人经历了一生的坎坷,却依然坚持活着,他活着的意义就只是为了活着而已。这样纯粹的活着,让老人对自己一生的遭遇看得淡然,大喜大悲全都经历了一遍,也算是不枉此生。
处在迷茫期的我们总是在追寻活着的意义。有的人希望一辈子一帆风顺,平平安安度过,就便是平淡如水也没关系;而有的人却希望轰轰烈烈,大刀阔斧的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无论是宏图大志也好,还是别无追求也罢,生活永远都不会让我们如意,永远都不会按着我们的想法前进,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意外打破生活的平静,打乱原有的计划,而我们能做的只有接受,只有像福贵一样坦然接受。
或许有人说要像贝多芬一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和生活抗争当然是可以的,这也是在接受现实的前提下去抗争的,这种抗争对于普通人而言成功的几率几乎为零。像福贵一样普通的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只能坦然的接受命运的安排。
活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人生的坎坷和磨难并不是说一帆风顺就能够抹平的。活着的艰难只有真正活过的人才会知道。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人都会遇到专属于他的难事儿,在穷人这或是三餐温饱,或是看病就医,在富人那里可能就是高处不胜寒的勾心斗角,又或是追梦的艰难。
生活就同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才会是精彩的,低谷的时候是在给向上冲劲,处于高处是必然会向下俯冲,坦然的看待这样的起伏,全身心体会活着带给自己的生命力,如此足以。
看福贵的一生,从富家子弟到落魄穷农,从阖家欢乐到孤苦伶仃,他所经历的一生是平凡而又独特的。余华通过福贵的自诉塑造了饱满鲜明的福贵,也把他的妻儿子女的苦难一生也不遗余力的展现给我们。看到福贵讲述自己的苦难却依然平静的时候,我的内心里也生出一股劲儿,一股想要好好活着,珍惜当下的劲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