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臣解读“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礼记·学记》中“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句,精准界定了教师职业的核心素养,批判了仅靠死记硬背传授知识的浅层教学模式。其背后蕴含着先秦儒家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见,对当代教育仍具重要启示。
从历史背景来看,先秦时期教育从贵族专属向民间普及,“师者”角色逐渐明确。儒家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化民成俗”“立德树人”,而非单纯的知识传递。“记问之学”指的是仅能记诵典籍、照搬条文,却无法融会贯通、启发学生的学问。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学记》中“教学相长”“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故被斥为不足以担任人师。
思想内涵上,这句话包含两层核心要义。其一,教师需具备“贯通之学”:不仅要熟记知识,更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与精神,能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正如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理念,强调教师需在知识积累中实现创新与突破。其二,教师需掌握“育人之法”: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非被动接受。若教师仅能机械复述,无法解答学生的深层疑问,便失去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核心价值。
现实意义层面,这句话对当代教育仍有强烈的警示作用。如今部分教育者仍陷入“记问”误区,过度依赖教材与标准答案,忽视学生的思维培养。真正的教育者应跳出知识记忆的局限,以深厚的学识素养为根基,以启发式教学为方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唯有摒弃“记问之学”,追求“贯通之智”与“育人之能”,才能真正担当起“人师”的使命,实现教育的本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