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生病中的娃,起床的时候要帮他穿衣服,很直接的让他自己穿,结果不乐意。我出门去买了药,回来第一句仍然是“你帮我穿衣服”,还是给了他一句,自己穿衣服。仍然生气,生气,没有理他。(一遍遍传来坏妈妈,坏妈妈..)
过了N久,喊妈妈过去,说如果我穿了这个裤子,不会拉里面的裤子怎么办(穿外裤的时候秋裤裤腿会被带上去)。
你都没有穿,怎么知道不会拉裤子呢,你试试,肯定可以的。
万一不行怎么办?
不试试怎么知道,想办法,真遇到苦难可以问爸爸和妈妈
我不要这个裤子
那你自己换一个
我讨厌这个裤子
有这么点挫折就讨厌了,讨厌这个讨厌那个的
僵持,转身离开。
过了N久之后,又喊过去
虽然是一件小事,可是,也能看出这个思维模式,果然,我这么爱管他,他的思维模式像极了我。
还没做,就开始想到结果,然后用对恐惧坏结果来左右着自己的行为。
给娃说的每一句话,每个带道理的,总感觉是在说自己。这也是为什么对娃说不出道理来的原因。
受挫了,就讨厌了,被拒绝了就讨厌了,那讨厌的过来吗,圈子会被自己慢慢的给讨厌到极小。
而实际,明明自己稍微努努力,就可以达成的,并没有什么要死要活的那么严重。
我为哥哥不帮我哥哥于怀,心含憎意几个月不愿和他说话,每每想化解却不得要领,哎,原来道理这么简单,我是多傻。
回到穿衣服这个事件,
拒绝也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是不是太吝啬了,一个生病的娃让帮他穿衣服都不愿帮,假严格,严格了多少年了,也没严格出结果来,开始自我怀疑自我攻击了。
设想一下,如果,我一开始就界限分明,孩子的事,我的事,我是不会为此而苦恼。
那我如何界限分明?
不知道,但是首先要做到的是管好自己,从自己开始吧。
灰指甲这么多年了,也没下决心坚持,列入计划吧
我的课,我的作业,列入计划吧
平时自己太想求答案而做的少,担心多或许行动,对孩子,少给答案,尊重他们,不要代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