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2018-7-29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来到了敦煌北边的玉门关遗址,说是玉门关,其实不过是在这里找到了几块,多次写有玉门关这样的汉代竹简,再加上古书记载,人们便大致推断这里曾经是玉门关。玉门关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新疆那边产和田玉,若想要送进中原,则必须要经过此关,所以就有了这个名字。另一种说法有神话色彩,说是关外有雅丹魔鬼城,外来的人经常会在那里迷路,有只乌鸦告诉一位商人,如果把一块玉挂在城墙上,可求平安。于是商人在城墙上挂了一块最好的玉。那块玉到了晚上就会发出光芒,人们朝着光走便再也不会迷路了,玉门关的名字便由此得来。

      我满怀期待的来到了这一著名的关卡,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原来这里只有一个巨型的土包,还是破破烂烂的!据说这里是汉代的烽火台遗址,没有一砖一瓦,都是人们用土夯实的,历经千百年,它仍然屹立在这里。虽然已经看不出烽燧台的样子了,但是它所代表的中华古代人民的智慧至今仍在发光。

      王之涣有一句诗叫“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也有一句诗叫做“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确,不来茫茫戈壁走一遭,真的感受不到诗歌的魅力。这里土地非常的硬,一脚跺上去连个脚印都没有,只有一团黄尘从脚边蔓延开来。荒凉的大地上零零星星的长了几丛稀稀落落的草。时值夏季,若在南方,几乎每棵树都是郁郁葱葱的,而这里的草,即便是绿色的,但其叶片上也覆盖着厚厚的灰尘。远远望去,几乎看不出来绿色。这里虽有春天,但无春风;虽无春风,但长风却是从来没有停歇过,时不时就会扬起一团沙尘弥漫住人的眼睛。

      为了保护汉代烽火台不塌陷,人们在峰燧下搭了很多细长的木条来支撑他们。从玉门关下方穿过,仰望头顶的烽燧,燧壁上凹凸不平,猛然发觉每一块土都是千年前人们头顶烈日,脚踩黄沙,一点一点堆上去的。旷野中,玉门关高大,但不突兀;沧桑,但不迂腐;然质朴,但不简单。穿玉门烽燧,如过千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