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简书读到的一篇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81岁的农村老人。在岁月的河流里,他的青春,他的爱情,他的生命,渐渐的耗尽。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美",那是对生命的理解,也是对生活的隐忍,更是对人性的包容与宽宥……
简评人:简书_红豆
简评作品:《绳索下的张老头》 《寸铁千元征文|绳索·张老头》
好作品作者:一缕阳光yg
简评语:
句号,令人窒息的沉重……
“张老头拄着棍子在村里溜达,过来过去的人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张老头知道他们都是村里的人。”我在张村的日子,常见到张老头子,或者说,是张老头子这样的老人。—— 楔子
张老头子,村里的女人们背后叫他“张老头”。那语气里,带着点轻蔑,也多少带着点叹息,毕竟女人们的心思总是柔软些。张老头子老了,成天在村子里恍惚地打转。这样的老人,指不定什么时候一阵风就能给吹倒了。看到张老头子晃晃悠悠地拄着那根榆木棍子颤巍巍地游荡过来,几个磕着瓜子腰里顶着洗衣服篮子准备去蛟河边洗衣服的女人互相使了个眼色,慌忙闪到一旁石磨碾子后边的阴凉地儿里。
“瞧,张老头!唉…… ”女人们吐着葵瓜子皮儿,也不出声儿,眼神有些呆滞,不安又安静地等着张老头子晃悠过去。她们还赶着去河边洗衣服呢,晚了那几片最光溜的捣衣石头又得被别人占了去,洗完衣服还有别的事忙,看到张老头,多少就有些厌恶。张老头子那条皱巴巴臭烘烘黑乎乎的挂裆裤子,是女人们顶不想看到的。“他儿子也不给他洗洗换换,唉…… ”一个女人发出悲悯的叹息,却并没人呼应。她们望着张老头的眼神是空怔而呆滞的,干黄的脸上也看不出什么表情。空气仿佛都在这当口凝固住了,地上的阳光刺烤得人眼睛发酸,妇女的味道便也随着些不容易察觉的风悄然弥散开来…… 此时,张老头子的脚步,也突然慢了下来……
男人们当面儿都是管张老头子叫“张大爷”。跟他差不多年岁的男人村里也没剩几个了,干不了什么活,都呆在家里不太出门,以前都是称兄道弟,现在谁也顾不上谁了,剩口气儿混吃等死,也极少见面。小孩子们基本不认识他,他也不知道那都是谁家的娃娃。一群小孩子追打嬉闹着从他身边跑过去,土路被扬起一些细细的尘,张老头子在一阵暴土扬长的灰尘里咳嗽了几声,站着不动了。
黄土烟尘里,他好像看到有人朝他走过来,想对他说话…… 可是, “没人和他说话,张老头嘴唇动了动,紧接着喉结蠕动着,要说的话咽了回去。”太阳把树叶晒得蔫蔫的,也把眼前来来去去的那些人照得鬼魅。村子已经不是以前生产队时候的村子了,人也不是原先熟悉的样子。尘埃散去,“一抬眼人都不见了,影子似的。张老头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记错了,刚才过去的不是这些人,就像他那些飘忽不定的梦。”
简单的“开篇”,丰满的“画面”—— “黑白镜头”里的人物剪影
这是张村某一个日常的剪影:阳光下,尘埃里,有一个孤独的黑色身影,那身影佝偻着,在洒满阳光和牛屎猪粪的土坷垃地面上拉下一道长长的斜影……
《绳索下的张老头》讲述的是我在张村见过的那种熟悉的场景。小说一开头,就在虚实交晃的人物动作描写中,把一个精神恍惚的“孤寡老人”拉进了现实的强光底下,让人看到了一种类似黑白片的影调反差。张老头,此刻正遭遇着什么?他的故事又将是一种怎样的过程与结局?……
这篇小说,刚看到的那一刹,我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小说的标题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它让我想起希区柯克的电影《夺魂索》。但我知道作者写的绝不会是那种两个俊男合谋设计的“完美”谋杀,标题这种欲扬先抑的“情境”预设,让喜欢“乡土”文学的我立马又来了兴趣。
之前作者写的那篇《静静的蛟流河》,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绳索下的张老头》的开篇,将这种带有强烈生命对抗性的文字张力再度作了延续,短短的几句开场白描,故事的人物和环境已经深深擭住我颤抖的心。
这种简洁而深刻的描写,主要突出表现在作者对农村环境的真实还原中。第一节只有不足200个字,但每一句话,都极具画面感,文学张力很足。那看不到方向的阳光,其实便是最残酷的阴影,那听不到声音的喧嚣,其实便是最萧瑟的冷漠。在贫瘠的张村,在边远的黄土地上,《人生》的苦涩,其实从来不曾改变,而改变的,是如荒芜的田野般板结的人心……
单线条人物描写与对比呼应 —— 文学写作的“细节”魅力
小说以张老头子的内心为走线,通过张老头子对过往与现在生活的交叉闪回式的回忆和对照,揭示出农村土地承包和分家单过后老人面临的生存尴尬和情感困顿。
张老头子是农村的一个代表,但却具有现实的普遍性,这样的老人,在城市,在乡村,甚至在最边远贫困的地方,都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他们得到了多少关注,他们又失去了多少亲情,当他们最终走不动病不起的时候,还有多少“孝心”的标签能真正贴到他们的身上?这,便是《绳索下的张老头》最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小说中段的情节展开中,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一些“细节”,比如“太阳就快落下,东山坡上一片黄色,像坟头上的纸。张老头张望着,那里有他家的祖坟,老婆子也埋在那里,前几年他还能去坟上看看,烧几张纸,和老伴儿说说话,这几年只能站在这里望望了。”这段描写通过写景,带动写人物内心,虽然寥寥数笔,但张老头子的情感世界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是一个有情有爱的老头子,可惜,他老了……
太阳下,土奶子上的冥纸在风里颤抖,这情境与《静静的蛟流河》暗暗呼应,虽异曲同工,却弦外有音。
张老头子有儿有女,但最终,却活得凄凉。老伴走的时候,他惦记着的是三儿一女。孩子成家立户了,张老头子也成了谁都不想要的“包袱”。住在没窗户的小黑屋里没人管的张老头子吃的是隔夜的冷馒头,喝的是暖瓶里冰凉的水根儿,穿稀拉肚子弄脏了裤子,没替换的只能继续穿着……
张老头子从来没怨恨孩子,只怪自己活得长,“张老头觉得自己是不是活的太长?老伴儿走的那年自己就该死了……”。中间部分,主要是通过详略结合的笔法作为对比,凸显农村老人与年青一代的情感失衡。张老头子的生活场景和心理刻画为单线条式的复笔详写,儿女们则多是白描式的一笔带过,但详略之间,对比强烈,这种文学对比手法,让主题更为突出,思想更为深化。
最终,81岁的张老头子没过完这个年,走了。
无形的“绳索”, “完美”的句号!—— 悲剧的美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尽管从故事的角度说张老爷子是悲凉的,也是悲哀的,但这种悲剧的力量却在作者轻柔淡漫的"轻描淡写"中给人一种文字的深刻“美感”,虽然这些“画面”都是颓败而破烂的,甚至是充斥着粪便气味的,但我看到了一个老人隐忍的倔强和善良,这就是悲剧的美学力量。
从丑陋中,发现真善美,哪怕是用生命换来卑微的解脱,同样能够让人反思中国传统的“孝道”在当今现实中的深刻嬗变。这是一个追求金钱的时代,没有钱,有孝没道。于是人们只能向钱看,于是那些美好的孝敬只能被腰缠万贯的明星们去温馨地演绎。
而普通老百姓呢,农村的秃爹瞎妈们呢?他们含辛茹苦养育了一堆子女,子不龙女不凤,教育跟不上,传统败给现实,才是最大的悲剧。
“吃那么多有啥用,不如给狗吃,还能看家望门……”张老头子二儿媳妇的话,与其说是一种无知,或不如说也是一种无奈。在“有用”至上的当今社会,老龄问题已经在年青一代和上一辈之间形成了一道深深的鸿沟,在微信上转发“孝心”很容易,在现实中落实“孝道”却很难,“孝”,更多的是被泛滥的情绪所“消费”……
2000字的小说分了11个小节,最少的一节50个字,作者对文字的取舍和把控看似随心所欲,实则游刃有余。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很多的“了”,每一个“了”都有不同的语气和语境作用,把“时态”的表现准确控制在一种过程的记述中,用意精妙。
而从语言上来说,这篇小说很平白,也很平静,详略交错,语境闲散,似乎在那个堆满柴草的地方,人的生死就像拉泡屎撒泡尿那么不值一提。而正是因为这种轻描淡写,那种平淡到最后,才显出令人真正窒息的沉重。
从文字的表现和细节的把握上看,作者的观察力和对事物的重塑力菲同一般。虽说农村题材相对容易写,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能写出鸡鸣狗跳的故事,但写出思想性和艺术性却不容易。尤其对生活细节的把握和对人的命运的揭示,这些都很有难度,需要站在社会和时代的层面做深入的思考,而这篇文章虽然字数并不多,但从人物命运的最终审视上,达到了更为严肃的思想高度。
“没有吊死张老头的绳套在风里摆着,像个夸张的句号,像张老头惊恐的脸……” —— 谁害死了张老头子?
张老头子怎么死的?是那根夺命的草绳吗?不是!但也是!张老头子死于那无形的“绳索”,这才是《绳索下的张老头》真正要表达的含义。
张老爷子这样的故事还有多少?我眼前仿佛晃动着那个“句号”,那是张大爷的人生,那又将是谁最终的人生呢……
我喜欢这样的“乡土”,因为他的思想,因为他的表现,更因为他的表达!我想去农村,我想回张村,那种鸡犬相闻的乡土气氛充满故事,令人着迷……
【特别声明:简评人的简评,只代表其个人观点,如原文作者认为不妥,可联系简评人予以删除,我们将会对相关简评文做移除专题处理。欢迎关注本专题,鉴赏更多好作品,请点击简评一篇好作品予以关注】PS:本文出自原文作者读者点评。
近期,我写了几篇简评,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感觉也是一种提升锻炼。
我要评01‖ 零點十七分,他在紅樓等妳
简评一篇好作品 II 孤独·反抗 —— 再读《南国野兽》
简评一篇好作品 II 前任,再见!我是一只有点“脾气”的猫
【红豆简评】- 06 | 职场没有欢乐颂,更没有郑秋冬
而我也会继续写邓丽君系列,下一篇:『书法文札』| 君心 · 我心 _淡淡幽情 ❷ 但愿人长久
红豆『书法文札』作品系列:☞红豆『书法文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