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的一位前同事推荐的,她反馈写了非常多实操的工作方法,受益良多。我花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本职场修炼工具书,职场精进的术、法、道,均有涉及。第二篇读书笔记,我本来想做一张思维导图,发现很难,可能是因为这本书是作者N年来的个人笔记的集合,所以整体结构不是那么连贯,总觉得缺乏一条主线。这种书的好处是可以任意跳跃着看,本来每一章节都是独立的摘录自作者原来写的笔记。以下是我比较有感触的几个点:
1)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很多作者的书都在强调思维方式的改变是多么多么的重要,因为术,所谓干货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会变得不适用,但思维方式或者说底层逻辑是亘古不变的。掌握了世间万物的底层逻辑,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看清实物的本质。作者在第一部分“思维方式”中介绍了很多思维方式,比如在不苟且中获得红利,其实就是比别人多做一点点,比如不要有专业洁癖,这一点对我狠有触动,事实上前段时间我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这个问题,已经在刻意改变自己的专业洁癖;比如从大局入手,这一章节写的非常好,他从财务工作的视角写的案例,表达了他任务即使财务这种严谨细致的岗位也要从大局入手,不要因为自身岗位和眼界的局限性,阻碍了业务的发展,甚至可能给公司带来损失,我真希望我们公司的财务都能有这样的大局观;比如工具思维和工程思维,这2种思维都给我带来很多的启发,其实很多人能具备工具思维已经不容易了,或者说如果你具备工具思维,都已经赢了90%的人了。作者提到的工程思维,我恐怕没有完全领会,我在写笔记的时候写到这里发现无法输出,再回头翻了一些这一节,我觉得作者对工程思维是没有阐述透彻的,不过他在这一节提到的“粗调”和“精调”,我觉得是非常好的视角。所谓粗调和精调,是两种工作思路,我们很多人在工作过程中会经常陷入一动手就开始精调的误区,事实上很多需要交付的工作,布置作者的人都说了可以先拍一个,你又何苦那么较真,一上来就一顿操作猛如虎呢?此外作者还提供了一些鸡汤类的观点,如人生的第二座山,成功的第3种维度,这些观点都在强调人不要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3W人生:Widsdom, well-bein, Wonder, 智慧,健康和好奇心。
2)职场跃迁部分讲了很多工作中的技巧和方法论,我最大的感悟是输出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三个一,听一遍,做一遍,讲一遍,我常说的能讲明白了,就是想明白了。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教授一遍给他人,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因为给别人一杯水,需要自己有一桶水。我经常会遇到给别人讲某个概念或者某件事情的理解时,讲到一半就讲不下去的情况,讲不下去的地方就是自己的盲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区,人的局限性太大了,只有不断学习,反思,总结,才能逐渐突破自己的盲区。这一章,有两节给我触动较大,一个是讲职场表达力那一节,我深知这一直是我的弱项,然而却迟迟没有进展和突破,这一节讲到的“表达力=图表+信息+讯息”,是很实用的推升职场表达力的方法,再结合书中的2个例子,相信职场人看到很容易get到这个方法。但很多人缺乏的是勇气,这也是我感触较深的第2个点,其实人和人的差距可能就在于是否能迈出那一步?上一篇《原则》的读书笔记,我提到了《lean in》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就是要向前一步。那么多聪明人都观点一致的提到了勇气,且我也认同他们的观点,那么接下来我要做的是提醒自己该勇敢迈出那一步时不要再迟疑。不要再犹豫我要不要讲,不要再开会时默认坐到后面的位置,先提醒自己拿出勇气来。
3)接下来3章:管理有方,公司奥秘和合作之道,给我有感受的几节分别是要命的口头禅--我已经,微习惯,把目标翻译成任务,成大事者不纠结,做一个会提问的人,你的判断句与我的疑问句。作者写的干货还是挺多的,以上几节是我自己比较有感触,比较受启发的内容和观点。
口头禅其实反映的是你背后的思维方式,语言是有魔力的,不同的语种,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的体现,所以回到口头禅这个具体的场景,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常说的口头禅有啥,有什么口头禅是需要警惕,需要在思考问题和做事方面做出改变的?
成大事不纠结,这句话简直说到了我的心坎上,我还是一个比较容易纠结的人,说到底还是自己做决策的能力不行。但如果一个人过分纠结于很多事情,一定是做不成大事的,因为很多时候需要当机立断,还在纠结的时候可能已经错失了人生和工作的机会。
微习惯这里不展开赘述,其实都是一些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注意积累的刻意精进的小习惯,书中的案例写的还是很精彩的,还是那句话有时候你只需比别人多做一点。
把目标翻译成任务,这一张对于我们理解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很多管理者可能没有理解目标和任务的区别,所以无法把目标翻译成任务,翻译背后要求的是理解+表达。 理解了目标,理解了业务逻辑,理解了业务接收者能够做出改变的行为,才有能力将目标翻译成任务接收者可着力改变的行为。
做一个会提问的人,这一节我真的是不能同意更多,回想自己这么多年的工作,徒增工作经验没有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提炼自己的工作方法论,提问能力弱是其中一个原因了,会思考,敢提问,提到点子上,这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刷新自己,提升自己。
你的判断句与我的疑问句,表面上是换一种表达方式,本质上是换位思考,通过强调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谦承认是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我的疑问句”可以让听者更容易接受你的问题,不会引起反弹。引用作者原文说的“从你的判断句到我的疑问句,别小看句式的变化,背后有很深的做人道理,我称之为谦卑。我说的谦卑,不是敬酒时将杯子端的比别人低的那种礼仪式谦卑,而是一种心态,一种时时刻刻提警醒的心态。我掌握的信息有可能不够全,所以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要武断评判,把话给说死了”。
这本书里的具体案例很落地,职场人看到都很容易理解且引起共鸣和思考,其中一些工具和方法论我打算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但最重要的是要落实,落实,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