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见
前些天,我写了一篇文章,《爸爸,你在哪儿?》,剖析了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的现象,呼吁广大父亲用心陪伴孩子一起再重新成长。
文章引起了读者广泛的共鸣,但也有个别读者这样留言:
“说得倒是轻松,道德绑架不适合这个社会!别总挑好听的留言发给大家看!谁不想陪孩子陪家人,工作繁忙陪不了孩子要不要把工作辞掉?你告诉我谢谢。”
我当时的回复是:
“人生的选择题,每一道都应该自己做。”
因为我觉得,是否辞职去陪他的孩子是他自己的事情,即使他谢谢我,我也不可能告诉他是否该辞职,大家说呢?
更何况,如果是这样的理念,即使这个人辞职了,我相信也不大可能陪好他的孩子。
很多读者在我们的后面跟帖,有一位读者的说法很有代表性:
“那个留言说太忙难道把工作辞了的爸爸,心里爱孩子总会有办法的,哪怕打个电话,视个频,忙里偷闲了抱一会儿,空隙里了解了解教育的知识,都是管孩子。”
确实,只要真的想陪,总会有办法,但如何陪伴好孩子,却是个真正的大问题。
曾几何时,一句“陪伴是最好的爱”,使得很多职业女性对孩子心存内疚,甚至辞职回家做全职太太,但如果你的陪伴像监工像上级,那么陪伴越多,效果越差。
我们容易将陪伴错误地理解为贴身守护,其实陪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和空间概念,更取决于双方交流的质量,如果质量好,陪伴一小时胜过守护一天。
这里指的交流,不是单方面的说教,而应该是最贴心的样子,那就是:
你的一切我都懂,你的不好我包容。
中国的父母最大的问题是“主角”意识太强,永远“我是主角,你是配角”,摆出一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的脸,激动起来时,不是“我这都是为你好”,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种自以为是的话。
我们一定要明白,家庭教育的前提,是孩子对家长的认同,如果他不认同你,你就没办法教育他。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孩子的认同呢?标准答案是:
你首先要认同你的孩子!
很多家长会反问:如果他的想法很愚蠢,我也认同吗?
如果我说是,你会听我的吗?
我的理由是:无论孩子有多愚蠢的想法,如果他愿意跟你讲,就是表明信任你,和你亲,难道你不珍惜这种信任,让他以后不再和你讲真心话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师,他有一个10岁的女儿,就在自己的班上,有一次他的女儿告诉他:“我不想读书了,太辛苦了,我想去远方。”
这位老师淡定地回答:“读书确实辛苦。不过,小学生辍学是要上新闻的,而且你又是我的学生,大家都会猜测我虐待你,是狠心的虎爸,说不定爸爸连工作都得丢,而且没法对人说清楚。不过毕竟我是老师,我必须尊重女儿的选择,这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的,今晚,我为你准备行李,明天再去学校一起办退学手续……”
他那一本正经的“可怜样儿”,最终把女儿逗笑了。
这个貌似段子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我就接到过很多家长的求助,其实就说明了一点,作为父母,必须先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想退学),然后才能加以正确的沟通和引导。
有人说,孩子都是属小牛的,你越用力,他越犟,你柔软下来,他也就柔软了。
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化,而是交流与理解。
那些能真正听懂孩子心声的父母,才是真正懂得教育的父母。
有人会纠结于孩子该穷养还是富养,其实家庭教育不在于太多的物质,而在于交流是否顺畅、彼此是否信任。
能在父母面前坦露心声的孩子是阳光的,他们相信爱,也懂得珍惜。
他们会从父母那里,得到做人的底气:无论如何,你都不会不被信任;你的人生,也不会被某一次考试定义成败。
我的孩子已经读大学了,但我们之间的沟通,依然是无障碍的,尽管平时见面少,但在一起时,我们会无话不说,一聊就是几个小时。
而且我孩子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了我的老师,我在写文章时,尤其是写教育类文章,我会经常向他咨询,他也会给我提供满满的干货,比如《想学好数学的,请举手!》中他提供的六条经验,被很多数学老师认为极具实战价值。
“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这真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每一户家庭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但这又是每个人,尤其是做父母都必须直面的问题。
每个孩子的人生路,都不尽相同,是功成名就,还是碌碌无为,里面的玄机很多,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无论如何,在我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最基本的标准应该是:
你的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也依然愿意跟父母亲——
好好说话!
https://mp.weixin.qq.com/s/z9lapxS62uJyUKVVSC0l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