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标签是“剧情/喜剧/科幻”然而整部食用下来似乎电影只做到了“剧情”二字。
不得不说电影的预告片已经很好得概括了电影前半部分,因此似乎导演想要让观众永远也猜不到电影后半部分,所以后面的情节简直是比奇幻还要奇幻。
自从保罗缩小身体来到leisureland estates并且认识了一个越南非法移民之后,剧情就走向了一个难以掌控的方向。
当然这种认识也极其奇幻:一个无所事事没有生活意义的中年男人看到行动不便安装假肢的越南清洁工陈玉兰 之后,他的职业病发作,于是恳求清洁工让他给她治疗,这个病人的脾气可不小,她似乎对于保罗这样的好人没有一丝的耐心与善意,反而是对比她更加生活困难的人施以极大的帮助,当然我们的圣母男主对于这位越南移民女人的颐指气使是不会反抗的,甚至这种使唤会让观众认为是一件好事,毕竟剧情终于能够继续往下发展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很多观众不喜欢这部电影了,因为不够刺激也没有任何感动点,不够刺激是因为这部电影完全依照一条线索发展,但是一部剧情片最好可以双线交替重合变换甚至可以多线,现在连纪录片都会选择多线叙事,但这不代表单线就一定会像这部电影一样无聊,比如说《海边的曼彻斯特》同样是遭遇中年危机的男性,同样生活的没有意义,同样有尝试有退缩,但是为什么两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导演似乎想要表达更多的深刻内涵,从整个世界的“缩小运动”到之后的“冰川融化、甲烷释放将会导致地球无法适合人类生存,继而在地底建立了人类的“活种子仓库””电影从整个人类的角度出发,却没有提出任何有价值又有趣的观点,甚至在这样的剧情之下连人物都变得单薄起来。
男主人公是一位非常非常善良的职业治疗师,对于自己因为母亲的病而被迫放弃成为一名外科医生的事实很遗憾,甚至是一个仍然拥有幻想的圣母,他认为自己能够见证种子仓库的建立是上帝给自己的提示,提示自己成为他们的一员。女主人公是一位越南反抗组织领头人,她强硬自主,对于比自己差的人非常友好,她还说她因为太忙了所以拒绝了去挪威的邀请,这个情节太熟悉了,就像是我的妈妈这一辈,她们渴望出去见识世界,但是又认为自己很忙,没本法离开自己现在的生活,但其实只是缺少一个出去的理由。说实话这种价值观很过时,当这种价值观出现在一部2017年的美国电影中,只能让人感到一种时代脱节,以及我好不容易因为背景音乐憋出来的泪水又给憋回去了。
豆瓣上有人很创造性得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关于保罗这位中年危机的白种男人的自我价值的意识与实现,当然如果导演真的是这样想的,那么放弃前往“种子仓库”回到陈玉兰身边帮助生活困难的人就是终于意识到自我价值?还是说终于意识到自己不能放弃爱的人所以意识到自我价值?每一点都让人觉得牵强。不过这样想确实使电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当然影片也有一些有趣的点,在女主和男主的身份思想碰撞时发生,但这些并不能让它成为一部合格的喜剧片,或许后半部可以重新扩充成一部电影,或许前半部分更有再创造的价值?毕竟当我看到预告时第一个想法是:当一对夫妻因为拮据的生活而选择缩小人生,男主人顺利缩小之后女主人却选择了放弃,这个时候两个完全不一样大小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一定可以碰撞出许多搞笑的情节,在发生一系列生活不便之后,两人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争吵。男主人选择外出冒险,在一个“巨人国”中发生了更多滑稽的片段,也明白了妻子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自己也是最包容自己的人,最后带着自己的好朋友戴夫——一只胖胖的大白鹅回到了妻子的脚边,与妻子互相劝慰与和解。因为爱,男主人选择重新放大身体回到妻子身边,and happy ending!这才是一场重新认知自我的科幻、喜剧、剧情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