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的分量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41期“诺”专题活动。】

那日读到诗篇十五篇里一句话:他眼中藐视匪类,却尊重那敬畏耶和华的人。他发了誓,虽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

每次读到都像有根小刺轻轻扎在心上。在这个“计划赶不上变化快”的年代,“发誓”似乎变得轻飘飘,而“吃亏”更是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总有一些人,把承诺看得比眼前的得失更重,用行动诠释着何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  王师傅的木匠信条

王师傅,我们镇上的老木匠,曾郑重答应过师父要守护好那座风雨飘摇的百年祠堂。城里装修公司三番五次高薪挖他去做监工,待遇诱人。面对唾手可得的“好日子”,王师傅只是摩挲着他那磨得发亮的烟斗,摇摇头:“应了的事,得做完。”他拒绝了优渥的报酬,守着清贫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硬是把祠堂腐朽的梁柱一根根修好扶正。别人笑他“认死理”,他却说:“梁歪了能修,人说话不算数,脊梁骨就真塌了。”在旁人眼中的“吃亏”,却是他心中不可动摇的信誉基石。


2.  老李的“糊涂账”

菜市场卖豆腐的老李,老实得有点“轴”。一次有位老太太匆忙间多付了十块钱,老李发现时人已走远。就这十块钱,他愣是记挂了三天,每天收摊都特意晚走一会儿,眼巴巴地等着。第三天终于等到那位老太太,他赶紧掏出那十块皱巴巴的零钱塞回去。老太太都忘了这茬,连说不用。老李却固执地说:“该多少是多少,不是我的,一分也不能昧。应了(诚信)的事,就得做到。”十块钱不多,但在他心里,是比豆腐还洁白的信誉。这份“轴”,是市井烟火里最朴素的承诺坚守。


3.  周会计的“不合时宜”

周会计在一家小公司干了快二十年,是出了名的“死脑筋”。新老板上任,想“灵活处理”一笔账目,暗示周会计“通融通融”,许以奖金。那笔账如果按老板的意思做,能省下不少税,周会计个人也能得笔不小的“辛苦费”。但他翻着账本,眉头紧锁,最后平静却坚决地说:“老板,账不能这么做。我干这行第一天起就对自己发过誓,只做经得起查的账。这钱,我拿不了。”结果自然是奖金泡汤,还惹得新老板不快,工作如履薄冰。有人笑他不懂变通,自断财路。但周会计心里踏实,他守住了对自己职业良心的承诺,这份清白,千金不换。


4.  小顾的“迟到”约定

朋友小顾,约了周末帮同事搬家,提前一周就答应了。结果周五临时接到一个报酬丰厚的私活,时间正好冲突。这私活对他拮据的经济状况简直是“及时雨”。我们都劝他:“跟同事说一声,临时有事,人家能理解的,赚钱要紧啊!”小顾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推掉了私活。他说:“答应人家的事,而且是帮忙搬家这种力气活,我临时放鸽子,人家一时半会儿上哪找人去?不能让人家抓瞎。钱可以再挣,信用丢了不好找。”他按时出现在同事家门口,汗流浃背地搬家具,损失了几千块收入,却赢得了一份沉甸甸的信任。这份信任,在未来的日子里,或许会带来比几千块更重要的东西。

这些人和事,或许平凡,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王师傅守着他的祠堂,老李记挂着十块钱,周会计死磕一本账,小顾放弃了一次赚钱机会。他们都在某个时刻,面对着“吃亏”的选项,却因为心中那份对承诺的敬畏,选择了看似“不划算”的另一条路。

诗篇所描绘的品格,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这些普通人的选择里:是选择便利的食言,还是选择笨拙的坚守?是选择眼前的利益,还是选择内心的安宁与长久建立的信誉?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即使代价是吃亏,也要信守承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