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嫂是池江镇兰溪村彭坑人,篮嫂的名字是陈毅同志给起的。
那时山里的女人都没有名字,她在家排行第三,一出世,人们就叫三娣,她姓周就叫周三娣。
1936年端午节的时候,陈丕显住的棚子就搭在她家屋背后的山场上。
陈毅到陈丕显那里落脚,那时她提着一篮子粽子,送给陈毅、陈丕显。
陈毅问她,大嫂你叫什么名字?
她说,山里的女人没名字。
陈毅说,就取大嫂你手里提的这个竹篮子的“篮”音,叫周篮吧。
这样,她一个默默无闻的山里女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
她热心支持游击队,陈丕显棚子里五、六个人的粮食、蔬菜主要靠她家无偿供应。
周篮这个名字只有在阿丕显棚子里住过的人才知道,当时是没有外传。
1960年七千人大会期间,来自当年赣粤边游击区大余、南雄等县的负时责人,相约一起去看望红军时领导南方游击战争的陈毅副总理。
陈副总理听了大余县县长的汇报后,对县长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你回去时替我带去200块钱还债。”
县长一时被弄糊涂了。
陈老总认真地说:“这个债一定要还,共产党是讲信用的有借有还。”
县长笑着说“不知你为什么要还债,还给谁?”
陈老总说“我欠周篮嫂的债。”这时陈毅才把周篮嫂的故事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