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是柏林电影节上,有人说观众提前退场,电影遇冷。中国人很奇怪,当初电影作为柏林电影节唯一入围的华语片时,一群人很激动,你看看国内就是不懂得欣赏,而后电影遇冷,又有一群人跳出来,你看看片子烂就是烂,国外和国内对烂片的认识是相同的。总之,中国电影的好坏,洋大人的评价是很重要的。
这部片子说是两极分化,那是后来这么说的,记得上映之初是一致差评的。炒作也好,宣传也罢,在姜文电影里绝对是从来没有的,即便是谁都看不懂的《太阳照常升起》,也不会像现在《一步之遥》这样被批肤浅、自嗨,遭到谩骂,甚至和某有钱的知名段子手骂战。很丢人。
《一步之遥》的电影成色究竟如何呢?我去电影院看了,因为当天没有休息好,在电影的后半段我也打了个盹,但是在前半段,在很多个瞬间,我还是有这么一个想法,天呐,姜文的脑袋里究竟装着些什么?!后来我了解到姜文是摩羯座,我就释然了。《一步之遥》拍的很嗨,看起来却很闷,姜文太喜欢把话藏起来了,我们这些正常人根本找不着。
看到评价之后,我一直在想另一部同样口碑和票房很差劲的“大片”《黄金时代》,那是一部实验性质很强的电影,观影体验比《一步之遥》还要差劲许多。人物演着演着突然说旁白让我搞得很郁闷。果不其然,票房连一亿都不到。
没办法,中国评判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似乎只有一个,票房。如果要再加一个的话,奖项勉勉强强算是吧。
我就是在这两部电影之后,开始一直反复思考崔军老师讲得好莱坞式的商业片。从商业角度而言,《智取威虎山》是成功的,徐克宝刀不老,完全把一部红色经典拍得跌宕起伏动人心魄,这样的片子的,观众爱看,自然会有人叫好。我们鼓励支持引导这样的片子,这种片子应该成为我们电影院的主流。
可是,电影仅仅这样,够么?我还是会想到崔军,他的课我翘过好几节,电影史也好,纪录片研究也好,所学的知识我都忘记了好多。可是我会反反复复想到他的一些话,他说好莱坞电影看多了人会变傻的。《智取威虎山》这样的片子与其说是中国样板戏的一次成功电影化,不如说是好莱坞样板戏的成功中国化,牛逼的卡司和布景不用说了,情节安排严丝合缝,层层推进,隔几分钟的一次爆点,细致的铺垫和嗨爆了的高潮,完全就是超级英雄干翻世界的翻版。电影其实就是人的心理活动,这类电影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遗余力地迎合你的心理,笑点、泪点、萌点的合理安排造就了无尿点。看起来,确实很爽。
作为大众商品的电影,应该如此,它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能为电影人带来投资和回报。但是作为艺术品的电影,止步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电影两个字应该还有更高一层的追求,仅仅满足普通大众的口味是不够的。它应该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为人类文明开疆拓土。体现在电影制作上就是,截止目前我们还是把大多数电影认为是导演的作品。正是因为导演的全方位参与让电影可以凸显它艺术性的特点。它的个人化倾向是它作为艺术的前提。
艺术越高端,就越小众,就越没有必要迎合大众。
毕加索的画看懂的人不多,可我们都明白它的价值。但是电影和绘画又有些不一样,毕竟,没有一个人拍的电影。拍电影需要钱,需要很多很多的钱,需要演员,需要很多工作人员,所以,它被要求赚钱。因为大多数有钱人的目的只有一个,更加有钱。所以,电影被要求重视观众。没有观众就没有钱,中国目前更是如此。
姜文曾经说过,没有比拍电影更爽的事情了,有人给钱让你玩已经很知足了,你还想着挣钱,太贪心了。可那是姜文,对于很多人而言,不会挣钱,就没有机会拍电影。
当然,中国电影要和中国观众一起成长。我也是希望,我们在吐槽中国电影没学会走就想跑的同时,我们的观众也要明白,仅仅会走是没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