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
还原最真实的公务员生活
01
有次,我连续加班了半个月,正是颓废丧的时候,收到一个同学发的微信信息,说是周末就要参加公务员笔试了,心慌。
换做以前的我会以过来人的身份认真跟他说公务员笔试要如何准备,如何放松心情等等。但这次我只是随手回了句“随缘吧,不必在意结果。
”因为此刻的我已经在单位几年,深知体制内的好处和坏处,并不觉得他一定要考公务员。
相反的,考公务员一定要慎重再慎重,很多人为了考公务员而考公务员,找冷门职位、偏远地区考,然后人生地不熟、工作不如意、生活还艰难。
所以如果不是真的喜欢这个工作,不能接受工作地点和工资待遇,不必盲目地参加公务员考试。
同学回了句“哎,外面的人总是看着里面的人好。”
可不是么,每次我说公务员工作很充实,没大家想象中的清闲,都没人相信。大家最常说公务员不就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更有甚者说:“你就装吧。”
事实上,外界对公务员的错误印象还不限于此。
某个周末,好友在微信群里转发了马云“不是谁都有机会,能996是幸福”的视频,看完我发了句“我不怕996,只怕白加黑,5+2”。
结果朋友们的回答都出乎了我的预料。
回答1:什么叫“白加黑,5+2”。
回答2:啥意思?不懂[哭笑表情]
回答3:白加黑不是药吗?
……
我只好向广大群众解释:“白加黑,5+2的”的意思是早出晚归,工作日五天和周末两天都要上班,相当于“997”。
好友们似乎理解了,有人敲下了一行字“那年终奖应该很多吧”。
我顿时有种无力感,体制内外的沟通真是艰难。毕竟体制内的人都知道,年终奖是不存在的。
在财力雄厚的一二线城市还好,年底十四个月工资加上绩效拿个几万还是可以的,其他的小地方财力薄弱,年底有个三四千就不错了。
02
说实话,我刚报到的第一个月是真的清闲,每天上班就是学习政策文件,材料是领导手写好了让我敲字、排版。
上手后,我开始自己独立写材料,到现在我要兼顾政策咨询、补贴办理、写材料、做报表、搞培训等等,基本上科室80%以上的活都与我有关。忙起来恨不得自己三头六臂。
我并不是一个人。机关单位里面的80、90后都是加班的中坚力量,大家的处境都差不多。
小林是个90后,一毕业就考了公务员,在某个贫困村挂职。因工作关系我们互相加了微信。
作为单位里面唯一的90后,小林是颇受众望,几乎承包了所有的公文材料写作。我经常看见他在朋友圈晒加班,我问他那你的领导看到朋友圈有什么表示吗?他说领导会点个赞,夸他发扬了老黄牛精神。
相反的,村里面工作比较少,小林自然想争取机会多去挂职的村上工作。而每当他向领导表示想去村里的时候,领导总是像小叮当一样变出一沓材料让他先处理了。就这样,挂职也没能去几次,基本上还是在单位里面加班写材料。
小杨更是厉害,名校毕业,还不是本地人,我都好奇他怎么会到我们这旮旯当公务员。因为工作需要,他每周有几天都早出晚归坐单位的公车风尘仆仆去几十公里外的工地。
开车有专门的司机,而且基本上每天来回都有领导陪同,但工地的具体事宜都是他负责的。朋友们笑他:“你领导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不是接送你上下班呀!”
因为忙碌,我们很少见面,偶尔有问题想问一下对方,微信过去很久才有回复:“不好意思,刚忙着没回你微信。
”大家都能互相理解,偶尔互相吐吐槽这段时间的OA又像火山爆发一样喷出来了,感觉80、90后公务员的友谊就是这样从互相吐槽慢慢建立起来的。
03
事实上,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年轻人都是加班的主力军,都是干活最多的。
但和企业里面年轻人的繁忙不同,造成年轻公务员繁忙的原因,除了个别同事工作不够尽力、工作量确实大以外,单位确实面临着无人可用的情况。
我刚到来的时候,单位的老阿姨叔叔们可开心了,因为我的到来,让科室的平均年龄居然降到了44.83岁!
现在的很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根本等不到老同志慢慢理解和执行。
老冯是单位的老同志了,约莫五十岁上下,女儿比我小三岁,人很和蔼,说话常带着地方口音。老同志工作主要是季度报表,但是电脑不熟练。每个季度末都要过来问:“小李,什么时候有空,帮我看看我的exel,不知道为什么打不了字。”
“小李,等你有空了过来一下,帮我调一下文档格式。”
“小李,有空了教我发个邮件。”……
婷姐则即将退休,女儿比我小一岁。她的工作就更清闲了,她负责半年度的报表,即她只需要半年工作一次。她也不太会用电脑,情愿拿着放大镜看纸质报表,还经常用放大镜都看不清楚,过来问我上面的小小的数字是几。
对于这些和爸妈一般年纪的同事,我是能帮则帮。
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工作任务由我负责,毕竟他们电脑不熟悉,我五分钟能完成的,他们可能要半个钟才能完成。
而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对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体制内很多人都是45岁以上的情况下,年轻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主要的劳动力。
04
最可怕的,是信息化手段让工作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片刻不得喘息。
老冯曾经感慨:“OA就是太方便了!以前哪里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文件,现在每天材料都不断。一些单位动不动就请有关单位协助提供相关材料,有时候可能就里面一个词跟我们有关的,我们也要写篇材料过去。”
我忍不住举双手赞成:“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义务教育阶段都是命题作文了,我觉得我现在每天写的材料都是命题作文。根据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写一篇文章。”
“是啊。”老冯笑了笑,“开半年度总结的时候,小陈怎么说的,半年我们收发的OA 就有接近一千个了,一年就是两千个,其实一般年底会更多。
就算两千个好了,平均一天都有五六个OA。以前哪有那么多OA!”
“不不不,我不怕五六个OA,”我忍不住插话,“我怕五六个OA都要求定期报文件的。
我现在手头已经很多这种了,每个星期报,每个月报,每个季度报,半年报,我自己都快绕晕了。”
除了OA,工作已经开始攻占微信。
曾几何时,我认为微信是一个很私人的沟通方式,主要用以和家人朋友交流信息。
但现在我已经不想上微信了,也不想发朋友圈了,因为微信已经被工作攻占了。
比如说周末晚上接近十二点也会收到微信信息要求第二天一早要报材料,连假期都过得提醒吊胆。
05
去年看到一则新闻,就在我们附近的一个基层公务员,他是经常“白加黑,5+2”,最后倒在了他热爱的岗位上,他还不到30岁。
他是真的热爱自己的岗位,他都是主动“白加黑,5+2”地加班,尽管一直有感觉到身体的问题,但是觉得自己年轻,没有重视。
一直在入院的前一刻他都在工作,最后肚子疼得不行了,才赶紧去医院,然而时间就此定格,让人痛心。
长期“白加黑,5+2”,即使是自己热爱的工作,依然在伤害着我们的身体,大概其中最直接的伤害应该是发际线吧。
虽然我还没有秃,但每次洗头发大把大把的掉头发,我还是很害怕的。
更让我心有余悸的是,我朋友(也是公务员)曾经问他们单位的笔杆子:“怎样才能把公文材料写的和你一样好?”
笔杆子是这么回复的:“不要着急,当你的发际线和我一样的时候,公文材料自然就写的很好了。”那个笔杆子就是个标准的地中海发型。
从此以后,我开始观察我们单位的几个笔杆子,发现他们都发量堪忧。
比如陈哥,我们单位的笔杆子之一,虽然是个80后,发际线却堪比60后。
后来无意间认识了陈哥朋友的弟弟,他说陈哥是出了名的“加班狗”,在哪个单位都经常被借调去加班写材料。以前陈哥怎样我不知道,至少现在我每次加班都可以遇的到陈哥,不是在办公室写材料,就是回来拿文件回家写材料。
我也曾经听到领导跟他说:“你就比较辛苦哦,时间不够就白加黑,5+2,也一定要完成任务。”
有人说“996”不被接受的原因是拿的还是“955”的工资,毕竟工资提上去了,应该还是有人愿意“996”的。
这话有一定道理。然而,就当前而言,很多地方的公务员加班是没有加班补助的,有误餐补助,可以去吃饭,不过很多人还是选择自己回家吃饭了。而且长期的加班,补休也成了奢望。
公务员“白加黑,5+2”没有加班补助,一部分人是因为工作紧急无可奈何,另一部分人何尝不是希望自己的仕途有一定的进步?
只是公务员升迁之路太艰难,就算仕途一切顺利,从科员到正厅级至少需要25年。更多的人是像陈哥一样,“白加黑,5+2”奋斗了十年,依然是个科员。
我只能说,发际线的伤害不可逆转。
06
不是没想过辞职,公务员流动性比企业员工低很多是有原因的。
小地方就业机会少,只有公务员身份比较“光鲜”、工资尚可。公务员考试过五关斩六将,从报名、笔试、面试、体检到政审,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不舍得就这么丢弃了。
更担忧的是,在单位做着简单重复的工作,这些技能并不能支撑我们到企业工作,我们还能从事什么工作呢?
话已至此,我觉得当公务员无愧于心就好。既然不愿离开,何必抱怨?
不论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年轻人总是主力军,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永远存在,而每一代人都是这样子扛过来的。
现状我们暂时没有办法改变,但我希望我们这代人能一起努力改变这个社会,能活到老、学到老,等我们老了,依然可以和年轻人一起奋斗。
但是,我并不支持无意义的加班。偶尔因为特定的项目需要加班属于正常,但是长期“白加黑,5+2”,铁人也扛不住。
不论体制内、体制外,希望年轻人都能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我们身上还背负着家庭的希望,想想父母、想想孩子、想想妻子丈夫。
如果时间不允许,对工作不要太苛求完美。当然,我们也可以向领导争取加派人手,该争取的还是要争取,尽可能合理地减少我们的负担。
压力大了和亲人朋友吐吐槽,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不要自己一个人扛。地球少了你一样自转,家里少了你却从此失去颜色。
人生都是艰难的,活着的意义就是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小美好。愿你我共勉。
-END-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