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2 怎样经营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商业时代人和企业的利益分配,谁是精英?(重点),海银资本与美国NCET2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内容付费的三种逻辑,大脑为何不会信息过载

熊太行  怎样经营自己的微信朋友圈

不要再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泄负能量,不要扮演一个特别“丧 ”的角色。

作者熊太行作为别人朋友圈的读者,希望看到什么内容?

1 这人最近在忙什么?——是否有可能合作

2 这人最近状态怎么样?——如果旺就走进,衰就远离,需要帮助就伸把手。

3 这人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分享?

有趣的人或者有想法的人,本身朋友圈就是一个小媒体。

作者要展示自己,这条朋友圈状态发出来,他描绘的是我的生活,代表的是我的气质。但同时又要让别人舒服,不会是淡出的炫耀,对别人冒犯。

心理学有一个小分支,健康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们应该怎么保持健康。他们认为心理和社会会影响健康(身体和精神上稳定并充满活力的状态)。从健康心理学角度出发,有以下推荐:

1 永远不要说自己不好的事

比如绝对不要说自己胖,丑,哪怕自嘲也尽量不要。即使发的图片是个胖子,描绘的一定是跟健身,控制饮食和运动关联。这点包括自己在别人帖子下的留言回复。

2  观察你喜欢的人的朋友圈

如果发现某个朋友写同一件事,见识上比你高明,态度上比你阳光,有更多赞,那就值得去学习和效仿。

说人情商低,大多是因为该人做事不得体,缺乏观察别人,向别人学习和借鉴的能力。

社会上很多规则是约定俗成的,成年后没人教你,必须通过经常比对行为,了解这些规范。

3 结交一些特别的好朋友

可以发一些分组朋友圈状态给他们,有时遇到好文章或者提及某人,即可@好友。记得要骗死人,因为你在和对方分享感受。

4 显示自己安排生活,管理时间的能力

天天晒吃喝玩乐会显得玩物丧志,每天晒加班则令人生厌。最好就是“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工作的时候就要斗志满满,谈及远大未来。休息的时候,哪怕娱乐很无聊,也要珍惜休闲的时光。

如果工作的时候抱怨想睡觉,黄金周有抱怨人太挤,还不如回去加班。这会让你的朋友圈看起来是一个生活不能自我管理的人。会被避而远之。

5 我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

你一定有有点,要时时提醒新老朋友。新交个朋友会往下撸你的十条朋友圈,一定要有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过去说明文总是:猪浑身是宝,肉可食,皮可制革,毛能做刷子。

自己要经常强调自己的特长,当然别太刻意。

比如:“自从拿了心理咨询执照后,帮助了不少朋友。”

如果你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有,和人沟通都困难,公开场合讲话会当场翻眼昏厥,别担心,也有优点。

“我是一个好的倾听者,而且嘴特别严。”(没错,跟别人说不了话。)

别小看这样的标答,和你刚认识的朋友会迅速给你打一个标签,他遇到问题和麻烦的时候,会把你当做这个领域的专家,至少你可以推荐专家。

所以要经常重复一点:“朋友,我身上有你要的能力和品质,来和我交朋友吧!”

6 暂时的逃离和倾诉

当你要发一些破坏性很强的负能量的时候,尽量选择逃离你现在所处的环境,如果是工作压力,就暂时离开办公室。路上拍张风景,花草,健康减压。

另外要吐槽,也可以和好朋友相互吐槽,互相比惨很有效。

另外,在朋友圈发负能量更忌讳含含糊糊,指桑骂槐,容易群伤。

就算你没得罪人,担心你的人一拥而上,都问你发生了什么,你解释也要半天,四个小时没干正经事说的就是你。

7 谈论成败

许多害羞的人遇见失败,挫折,没法忍受压抑,一定要说出来给别人听才会觉得好受。

“今天翻了个错误...”

实在忍不住的话,记得提及失败中的积极因素,加一点幽默感。如果对自己幽默感没信心,那最好还是别谈论失败了。

8 展示一些独处的时间

晒宠物比晒娃强,晒外比秀恩爱强。“撒狗粮”不是送温暖,没人真的关心你的家庭生活。看朋友圈的目的就是为了收获朋友的信息,同时观察你是否还和以前一样强。

现在微信和朋友圈越来越转向工具属性。把个人生活过多展示,其实已经不明智,不得体了。

和晒相比,一些独处的时间反而是有情绪,有趣的。

阅读你朋友圈的人会有介入你生活的偷窥感,如果你看上去是一人独处,拍摄的都是风景或者偶尔自拍,阅读者感受是和你一起经历了一些事。如果有人为你拍摄,人物过多,阅读者就很难有入镜感,而是觉得自己是闯入者。

——这个话题好像比较针对女性,跳过了。请前往得到阅读原文。

总结:朋友圈就是两句半:

我很忙,但很好。我很强,且有用。我还很有趣。


吴军  第193封信丨从好莱坞片酬变化,看商业时代人和企业的利益分配

今天聊聊一线明星那么高的片酬产生的历史渊源,透过好莱坞的片酬变化,看商业时代人和企业的关系。

世界上有三个成功造星的行业,以好莱坞为首的影视业,职业体育,以及以硅谷为代表的科技产业。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少数人迅速地出名、暴富,当然也就有人会觉得不公。

相比之下,体育靠比较客观的成绩,大家争议最少。科技产业虽然也有靠泡沫迅速掘金的,但是总的来讲要靠提供有效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只要有本事谁都可以来试试。而娱乐的随意性就很大了,他们高得不合理的收入,也常常被人诟病。

在好莱坞,一线明星超高的工资是怎么形成的呢?

早在电影出现之前,娱乐界的人就意识到明星带来的票房收入和普通人带来的票房收入的差别可不是一点两点,而是数量级上的差别。在中国解放前的京剧界也是类似,只是差距没有那么大。因此,当美国电影业的中心从新泽西搬到了好莱坞,整个产业开始稳定之后,以米高梅为代表的电影公司就开始把工作重点放在打造明星上。

这个时期,明星隶属于影视公司,再大的明星如果没有公司的同意也不能到外面接活儿。这方面最经典的案例就是请奥斯卡影帝克拉克·盖博拍《乱世佳人》时非常曲折复杂的过程。当时著名制片人兼导演塞尔兹尼克拿下了小说《飘》的拍摄权后,看中了米高梅旗下的盖博,觉得男主角非他莫属,但是米高梅的老板米特罗并不愿意让盖博出演,因此盖博虽然想接戏却办不到。当时华纳兄弟公司看到这种情况,主动找上门来要和塞尔兹尼克合作,并且带来了几位男主角候选人,但是塞尔兹尼克都看不上,坚持要让盖博出演男主角白瑞德。最终塞尔兹尼克说服了他的岳父梅耶,也就是“米高梅”这个名字中的那个“梅”,即便是岳父对女婿,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共同拍摄,分享利润,塞尔兹尼克为了盖博只好答应了,这时距离小说问世已经过去两年了。

不过由于一线明星是稀罕物,因此他们和公司的关系虽然是被雇佣关系,但是收入却不低。当时演员们的收入包括两部分,每周的收入加上片酬。每周的收入是所有人都有的,对剧组人员来讲是主要的收入,但是对一线明星来讲则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则是片酬。在好莱坞蓬勃发展的20世纪30年代,明星的片酬有时高得惊人,根据《葛丽泰·嘉宝传》的记述,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葛丽泰·嘉宝的每部片酬便已经高达25万美元了,这相当于一部中等投资影片全部的预算。要知道在1930年,美国一半的家庭年收入不足3000美元,只有万分之五的家庭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

电影公司愿意支付这么高的片酬,除了对盈利有很高的预期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合适的演员常常具有不可替代性,哪怕两个演员的容貌和演技相差不大。塞尔兹尼克在成功地拍摄了《乱世佳人》之后,第二年又拍摄了著名电影《蝴蝶梦》。该片由费雯·丽的丈夫劳伦斯·奥利弗出演男主角,他和费雯·丽都非常希望后者能够扮演女主角丽蓓卡,但是塞尔兹尼克觉得费雯·丽即便不打扮也太艳丽了,因此选中了给人感觉像邻家女孩的琼·芳登(Joan Fontaine,1917-2013),事实证明塞尔兹尼克的选择是对的。

正是因为对于每一部电影来说合适的演员非常少,因此制片人宁可多花钱也要为电影配上最合适的演员。应该讲,好莱坞是比较早就做到了公平分配经济利益的地方,这极大地调动了演艺界的积极性,从而让它保持了旺盛的活力。好莱坞电影公司在它们所谓的黄金时代(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初)能够给大明星们开出很高薪酬的第三个原因是,当时的电影公司不但拥有演员,还同时拥有院线,因此这是一个垄断的行业

但是,到了1948年,美国开始对电影产业反垄断了,在50年代,先是制(拍摄发行)播(院线)分离,然后电影业又受到电视行业的冲击,于是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公司就开始亏损,有些甚至经营不下去了。到50年代后期,整个好莱坞被迫进行转型,电影公司变成了轻资产公司。由于不再有足够财力养活庞大的演艺队伍和行政人员,各大电影公司不断将各种工作外包。今天好莱坞电影公司的性质已经逐渐变成了投资和发行,不仅影院早就从电影公司中分离出去了,很多电影的拍摄工作也被剥离,交给了独立的工作室。这时,电影公司所做的事情就是给工作室的拍摄工作投资,然后在电影拍摄完成之后,通过自己的发行渠道卖给院线。院线获得的票房收入则由工作室、电影公司和电影院按比例分配。当电影公司逐渐完成了制播分离后,演员也就自然而然地和电影公司脱离关系,成为了自由从业人员。

如果找一个和今天的好莱坞电影公司类似的行业做对比,它们倒很像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只不过投资的对象不是那些科技公司,而是电影。正是因为具有这种相似性,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也投资电影的拍摄。

电影公司的另一个性质则是销售,把拍好的电影卖个好价钱。因此,今天电影公司里最多的从业人员是会计,他们需要精打细算,看看投资一部电影是否划算,同时他们还要和市场人员一起,与广告公司以及电影院合作,保证他们投资的电影有一个好的票房收入。至于拍摄成什么样,电影公司虽然有发言权,但是具体工作则由工作室自行决定完成。今天工作室的财力远远不能和当年的电影公司相比,因此里面只有少数制片人加上少量的工作人员。真要拍电影时,它们会迅速扩大规模,然后在完成电影拍摄后,解散队伍。至于演员,他们会有片酬,但是片酬的结构和黄金时代也大不相同。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绝大部分影星的片酬和他们的身价有关,而和最后电影的票房关系很小。今天则不同,虽然职级较低的演员和工作人员依然拿固定的薪酬,但是主要的演员,常常会从票房的分成(一般都有分成的上限)中赚取大头。很多著名演员干脆自己兼任制片人(比如汤姆·克鲁斯在《碟中谍》中就是这样做的)。

到2016年年底,好莱坞片酬纪录排行榜可以看到,大明星的片酬是非常高的,可以高达上亿美元,而且占到了影片全部收入的1/6甚至更高。美国电影票房收入的一半左右给了院线,拍摄的成本又占了10%-15%,加上其他人员的工资,算下来电影公司挣的钱还没有最主要的演员多呢。其次,这些演员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分成,而汤姆·克鲁斯和威尔·史密斯几部获得最高片酬的电影,收入100%都是来自票房的分成。他们最后的收入之所以很高,是因为拍摄的电影票房很好。因此,现在的好莱坞电影是由演员们和电影公司、制片人一起承担风险。另外在美国虽然没有“小鲜肉”的说法,但是长得好有时比演技好更容易赚钱。很多年票房收入排第一的汤姆·克鲁斯,就是因为长得好,当然演技也不错,但是艺术水准一般般。

好莱坞这种新的分配方式使得人和公司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由过去的雇佣关系变为了更合理的契约关系。这样,主要演员和电影公司在收入分配上,不再是分配存量的零和游戏,而是通过契约分配增量,这就有点像硅谷了。因此,好莱坞可以讲是硅谷之外另一个从传统工业时代迈入了信息时代的标志性地区。好莱坞新的分配方式,可以让主要演员有动力把戏演好,赚更多的钱,而不会动不动撂挑子。对于电影公司来讲,虽然看上去被分走了很多利润,但是它也不用像过去那样承担风险了。

从好莱坞演员薪酬变化可以看出在后工业时代,一个人为一个单位工作的这种模式在逐渐消失,个人和单位,通过契约方式合作,共同承担风险,分配利益在将来是职业人士发展的趋势。像硅谷和国内很多科技公司的期权制度,本质上就是一种按照契约进行的分配制度。今后,这种收入分配方式在更多的行业里会普及,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两个结果:首先,在成功的明星公司里,员工期权和股票的收入早已远远高于工资和奖金收入了。无论是从Google、Facebook,还是从腾讯、阿里巴巴公司发财的人,都靠的是期权或者股票收入。其次,同一份职业,同样的工作时间,在不同的公司里,收益可能差很多倍,而不是今天的百分之几十。因此,在将来,第一流人才和第二流人才收入的差距会拉得很大。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在一个行业中随意挑选那些顶级的单位,并且让对方有意愿能分给自己很大一部分股票或者期权,决定了一个人收入的水平。如果做不到这两点,即便再努力,可能发展的空间也不大。概括来讲,未来社会是一个拒绝平庸的社会。


万维钢 答读者问丨非虚构类作家开更好的车

有没有锻炼思维的书可以介绍一下?

万维钢

推荐有两本书可以帮你在实战中提高。一本是丹内特的《直觉泵和其他思维工具》,可惜没有中文版;一本是戴维斯的《上帝与新物理学》。或者你可以选择任何你感兴趣的话题,找一本高手的书,死磕。


每个人对待世界都有自己的一套世界观,可这一种世界观能了解全部的世界吗?那如果能了解,我们为什么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难道仅仅是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那如果与别人出现观念上的冲突,我怎么坚守我的世界观?那我是否应该拥有不同的世界观,这其实不也是一种世界观?

万维钢

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世界观是好事!人的经历不同、专业领域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 —— 这就是“视角”。为什么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为什么说要追求“多样性”,就是因为人们从不同视角考虑问题,最后把众人的智慧汇集起来,往往能做出更好的判断决策。

如果屋子里的所有人都有相同的视角,那样如果面对复杂问题,往往是危险的。有本很经典的书叫 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 ,说的就是一帮观点相同的高材生聚在一起,坏了国家的大事。

所以决策者根本就不应该有共同的理念,不应该“统一思想” —— 都是上面的人决策完了,让下面去“统一思想”。


万维钢

练习中玩小的,是为了练习。做大量重复的小事,是为了挑战最厉害的对手。玩大的还是玩小的,取决于你当时的“学习区”在哪里,我们要尽可能在学习区做事。


这一代人工智能依靠的是“最优化模型”的理论;经验主义也符合归纳法和溯因推理的逻辑,这和人的智能已经很像了,人工智能除了增加变量还能怎么发展呢?下一代的人工智能会是什么样子呢,目前能看到雏形吗?

万维钢

专栏前面有篇文章叫《人工智能,能婴儿乎?》,提到几个关于人工智能前沿的探索。出路在于模拟人脑,难点在于我们还不理解人脑。把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算法结合起来,真实特别有意思的领域啊。不过这些主要是学术兴趣。

工业应用方面现在的哲学就是根本不需要模拟人脑,以前的人想要模拟人脑是走了弯路。这是因为工业应用需要的是“有效能用的”人工智能,一个没有意识、不“理解”汽车的算法,如果能很好地完成自动驾驶任务,我们的目的就已经达成了。大数据、机器学习这些东西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可能未来二十年之内都是它们的天下。


最近我发现很多人在办写作培训,但都基于非虚构类写作,基本上没有人谈虚构类写作,这是为何呢?

万维钢

关于虚构类写作和非虚构类写作,我想引用美国作家Dan Poynter的一句名言:“Fiction writers tend to be creative, interesting people who are fun at parties. But nonfiction writers drive better cars.” —— 虚构类作家常常是聚会上特别有创造性、特别有趣的人物。但是非虚构类作家开更好的车。

写小说,表面上看门槛低,实际上风险太大,想要当做正经工作很难。只有顶尖的小说家才能被人看到。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统计,美国小说家的年收入中位数大约是三万多美元,相当于普通家庭收入中位数的一半,养家糊口都很成问题。

但是非虚构写作就比较实用了。只要做好研究,选好主题,写一本书总能卖出一些,正经的文章总会有些读者。就算不为发表而写,平时工作也能用上。通过非虚构写作训练出来的思维方法、说理能力,都是特别有用的东西。

互联网造就了一批成功的小说家。但是一方面,他们背后有无数个失败的小说家;另一方面,新媒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机会,以后恐怕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而且小说是一门艺术,真正写好对天赋要求非常高。非虚构类,当然写法也是重要的,但是只要你真的有料,就算文笔差也值得读。非虚构写作,是给有思想的人提供一个工具,帮他们表达思想。虚构写作,可以说本身就是目的。


共同想象是人类的文化meme,个体差异可以视为meme的基因变异,两者互相影响和补充,并不矛盾.

meme:根据《牛津英语词典》,meme被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


熊逸  4.7 | 万维钢答熊逸:说精英,谁是精英?

熊逸向万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说精英,谁是精英?

青梅不仅能煮酒,还能煮(竹)马

下面是万老师的答复:

普通人心目中的精英,就是掌握了核心资源,在食物链上排序靠前的人。问题就是读书到底有啥“用”。如果读书有用,为什么有些书读得多的人混的并不好,而有些混得好的人根本不读书?有没有可能,读书和精英的相关系数,其实比较低呢?如果是这样的话,一个食物链上排序不怎么高的人,不好好琢磨挣钱,去读什么《春秋大义》,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这个问题,是每个读书人都得面对的问题,不能因为我们痴迷于读书就不问有没有用。想明白这个问题,爱读书的才能读得心安理得,不读书的也是理性选择。 我以为,这个问题得从三个方面考虑。

1.食物链、智识链和幸福链

熊老师说的不错,的确存在一个“食物链”,每个人在这个食物链上的地位,取决于他掌握的资源。资源不一定是钱,更可以是权力,还可以是过硬的社会关系、独一无二的技术、出众的美貌、影响力巨大的名望等等。正如李斯说的两种老鼠的故事,人有了资源,才能有恃无恐。如果有哪个学问说这些都不重要,你只追求内心纯净的精神就行,我看那肯定不是好学问。 但是也没有哪家正统的学问说,别的都不重要,你就专门研究怎么提高自己在食物链上的排名就行。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你在食物链上的排名,基本上不是你自己能决定的了的。《精英日课》专栏解读过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的《成功与运气:好运和精英社会的神话》这本书,我们知道所谓“精英”们之所以成功,既不全是天赋和努力,也不全是关键时刻理性选择的结果,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家庭出身很重要,在合适的时机选择了合适的行业很重要,一些非常偶然的因素也很重要。 所以这条食物链的逻辑远远不是谁努力谁就能占据一个好位置。所谓“精英社会”,是一个神话。那么掌握优质资源的人,是不是都值得被称为“精英”,就是一个问题了。 食物链排名对个人相当不可控,但是还有另外一条链可以追求,我们不妨称之为“智识链”。智识,就是智慧和见识。智识不是一种资源。资源可以赠送,可以继承,可以一出生就有,智识不能。资源可以出售变现,智识不能直接换成钱。智识是“三观” — 对世界正确的认识,对人生合理的安排,知道什么东西是好东西;智识还是历史的经验和做事的手段。食物链上排名高的人可以威逼利诱食物链上排名低的人,智识链没有这么厉害的效果,但是高下之分也很明显。 还有别的链。社会复杂多元,并非是所有人都排在一条链上一个压一个。食物链和智识链之外,至少还有一条“幸福链”。我既不追求富贵也不追求见识,我就想看看电视剧打打游戏了解一下明星八卦过好自己的小确幸,你再厉害又能奈我何? 所以人生大概有好几个维度,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食物链这一个维度上的位置。在所有维度之中,我个人的偏见,是认为“智识”最值得追求。我认为“精英”的定义,应该看智识水平的高低。 首先智识比较可控。读书就是提高智识水平最简单的办法,门槛低收费少,你只要愿意下功夫就可以。当然,读书也有天赋和机遇的问题,但是毕竟比食物链上的爬升容易多了。 而且智识水平高的人,也善于在其他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一个人的食物链排名高而智识低,他的地位可能比较危险。美国买彩票中了大奖的人、中国在征地中获得巨额补偿的农民,往往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财富败光,这就是在食物链上突然攀升之后智识不够用了。 如果一个人的智识高但是在食物链上的排名低,他大概不用特别担心。给他机会他会升上去,实在没机会还可以培养下一代。 那既然如此,智识和食物链的相关系数应该比较高才对。其实也是比较高的。我们说过《族群心智》这本书,一个国家在国际食物链上的地位,就跟它的国民智商 — 更确切地说就是国民智识水平 — 关系很大。从个体而论,人的智识水平和收入水平也是正相关的。社会学家的研究,精英阶层和工薪阶层的思维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对于普通人,精英更相信规则、更能跟陌生人合作、更善于理解抽象概念、更愿意探索未知、更能承担风险,等等等等。 从整体而言,智识水平高的人通常在食物链上的位置也不错。当然这也是相互作用的结果,食物链排名高的人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身居高位而一脑子浆糊的,和见识卓绝而蜗居底层的,都是比较罕见的特例。 那为什么有些特别厉害的学者,没有去争夺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财富呢?一方面,特别大的权力和特别多的财富都是需要运气和机遇的,他想争夺也争夺不了。另一方面,其中还有一个代价问题。

2.自由、代价和大事

亚当·斯密有个理论,说财富和名望,哪怕是从自利的角度,也不应该过分追求。因为食物链排名是个正反馈的游戏。我们专栏讲过Uber出租车司机的故事。Uber给司机们设计了一个游戏,不论你已经挣了多少钱,不论你多苦多累,你总能看到下一个挣钱目标。人陷入这个游戏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状态,沉迷了,不能自拔。 亚当·斯密那个时代没有Uber,也没有“行为设计学”,但是亚当·斯密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你不管有多少钱,有多大名望,前面永远有更大的目标。每天差一分钟的表已经不错了,你非得想要一个一个月才差一分钟的。拿了银牌已经是万人之上,但是你总想拿金牌。正反馈游戏就好像吸毒一样,排名越高的人需要的剂量也越高,最后必然以失望结束。 这就是排名的代价。你要非常辛苦,付出很多牺牲,才能提高排名。那再考虑到幸福链,过分的牺牲可能根本不值得,爬到一定程度停下,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不是更好? 智识分子,不应该一味追求食物链排名,还可以追求“自由”。役使别人的能力,由食物链排名决定。但是免于被人役使,一定排名以上的人都可以做到。我们专栏总爱说“自由技艺”,这既是一套统治者和“拒绝被统治”者的学问。我不压迫你,但是你也别想压迫我。 不过现代社会,除了官场之类的个别系统,大多数人和人之间都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不存在多少威逼利诱。一般人本来就是比较自由的。尤其是发达国家,顶层资源多很自由,底层享受高福利还不用操心,更自由。反倒是中层,一天到晚辛苦工作疲于奔命,名义上很自由,其实享受不到。 所以我们还得研究一下幸福链,到底怎么才幸福呢?这又得回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最高一层叫做“自我实现”。熊老师说这个“自我实现”其实就是低级需求的华丽变种,我看很有道理 — 它们说的都是食物链的地位。比如说有的高官,当官还不过瘾,退休了还得时不时出本书。有的人经商成功还不过瘾,还得追求社会影响力。小官和小商人,一般顾不上这些。我们大概可以说,自我实现,是食物链和幸福链在一个高度上统一了。 但是我们也得承认,的确有很多人,是踏踏实实想要做成一件事业,而不单纯追究自己在其中获得什么地位。我看现在关于“幸福”的研究的一个普遍说法,认为这种情况是最高级的幸福 —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be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如果你认为这件事特别值得做,那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可以的。 有时候你能感到一个使命的召唤,认为自己就应该干这件事才幸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谁都不可能对这样的事儿不动心。 那如此说来,最有意思的人生就是找到机会去做些大事,你既能感到幸福,又能顺便提升食物链排名。像熊毅老师读遍古今经典,成一家之言,这就是特别大的事儿,也许将来青史留名,谁还在乎他家门口的菜贩儿怎么想? 智识,特别有利于做大事。所以就得多读书啊。

3.算法和复杂

要说读书的话,现在有一类书,专门给人生提供解决方案。中国管这类书叫“成功学”、英文说的比较低调,叫“self-help”,分类目录连 non-finction 都不算,有点上不了台面。这些书,是专门研究怎么提高食物链排名的。 其实这些书的内容我们专栏有时候就涉及过一些,比如自控力、好习惯的养成之类。但是你得承认,我们说的比较高级,因为我们讨论原理,讲解实验,研究利弊,是把这些内容当“课题” — 而不是当“课程” — 说的。我们说的,严格来说是严肃的 non-fiction。而 self-help 类,更简单粗暴一些,是直接给你提供行动指南。 但是不管是 non-fiction 也好,self-help 也罢,我要想提升食物链排名,只读这些成功学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读熊毅的专栏,了解《公羊传》和《榖梁传》的区别,搞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 我的答案是,如果你只读self-help类,你的最高境界,就是活成了一个算法。 给你一个任务,你知道怎么完成。心中有目标,你知道怎么实现。你知道各种激励自我和自控的手段,你活得非常有效率。但是你是一个工具。因为你只会“执行”。 算法的意思,是给定这样的输入,我就产生这样的输出。如果局面是这样的,我就这样做,如果局面是那样的,我就那样做 — 如果……就……,这就是算法。 一切逻辑都清晰合理,这就是行动指南给的东西。你听说一个道理,你问“怎么让这个道理落地”?你想要的就是行动指南,你就是想变成算法。 算法,跟精英有本质的区别。精英有决策权。 凡是查“如果……就……”表就知道该怎么办的事儿,都不叫决策,都是算法。你知道“应该”攒钱投资,但是你受不了诱惑没做到,那是你的执行能力有问题,跟决策无关。 决策,是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办,没有固定算法,没有已知的对错,这个时候你怎么选择。 我们精英日课反反复复强调一句话,是菲茨杰拉德的名言:“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世界上很多道理都是互相矛盾的。运气重要还是努力重要?保守好还是进步好?要平等还是要自由?先把国内的事儿办好,还是发扬国际主义精神?这些问题,每一个都能从正反两方面说出很多很多道理来。遇到一个具体事情怎么办,没有固定的行动指南,你必须参考两方面的道理,自己决策。 大多数人从小到大,可能根本就没有几次需要做决策的机会,所以决策也可以说是精英的特权。这也是为什么“创业者”其实不需要读很多书,时机到来的关键时刻最需要的不是什么决策,而是执行力,简单粗暴最好。但是事业做大以后,局面越来越复杂,你就得读书了。精英日课正在连载解读一本书,里斯汀·麦兹伯格的《意会:人文学科在算法时代的力量》,说的就是人文学科的用处。 有时候你已经有了主意,可是要想说服别人,还得有专门的学问。这就更得读书,比如《熊毅书院》有篇文章叫《让我们当一次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奸臣吧》,特别精彩,就是用一本《榖梁传》,做一件事正反两个方面都能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来。 像这种熟读春秋的精英,摆弄一个只读过成功学的执行者,不跟玩似的吗? 熊毅老师是个厚道人,你要问他为啥要读这些书,他不爱说读这些书有啥用。我更功利一些,特别爱说有用。不过也可能是我更厚道,因为付费专栏的宗旨就是得对读者有用……那到底有用还是没用,还是得用菲茨杰拉德那句话 — 你得同时容得下这两个相反的说法。


王煜全  全球科技新闻|海银资本与美国NCET2机构达成战略合作

NCET2的背景

中国人对NCET2不太熟悉,它的全称是National Council of Entrepreneurial Tech Transfer创业技术转让国家委员会。“2”是指简称里有两个“T”的意思。我们曾介绍过美国高校技术经理人协会AUTM(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是在高校里负责把技术转让给公司的协会。与此相对应,NCET2的会员就是拿到了高效技术转让的创业公司,同时他们还邀请世界五百强里负责战略投资的负责人做评委,评选出拿到了技术转让的优秀科技企业,以此来促进和大企业间的战略投资、深度合作。NCET2的会员公司CEO不一定和学校相关,只是得到了高校转让的先进科技;但大部分CEO往往是这些高校的校友。在往期内容中,我们曾介绍过美国这些科技企业的CEO大多是资深从业者,而高校善于运用校友关系,每当推出先进技术,都会优先转让给值得信赖的成功校友。这些公司的CEO一般不会参加对外公开路演(road show或demo day,更适合业务模式创新型公司或年轻人),但非常看重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合作,因此他们更愿意参加NCET2。

海银与NCET2的战略合作

4月20日,NCET2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高校创业企业大会,并正式宣布和海银资本达成独家战略合作。NCET2通常是只限邀请的闭门会议,现在海银成为了它的独家合作伙伴,相当于NCET2向中国的企业和投资人开放。所以这次合作意义重大。世界最先进的科技转化型企业从高校拿到最先进的科技专利,而中国可以对这些科技转化型企业进行系统性的投资。未来,海银将和NCET2共同成立基金,用来投资从高校拿到最先进技术的科技企业。作为基金或者作为投资人,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合投,收益更有保障;作为中国企业,可以向世界五百强企业学习战略投资,学习布局,这也是企业国际化的必修课。具体来说,我们将在今年10月组织访问美国的企业家代表团,希望有实力、又有国际化需求的中国企业家共同参加。我们一起到美国参加NCET2组织的大会,和世界五百强企业共同了解先进科技项目,一起投资。除此以外,代表团还会参加很多和国外企业家的交流活动,互相建立信任,期待未来能一起合作。

《纽约时报》报道海银资本

最近,《纽约时报》专文报道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其中在研究中国对海外人工智能领域投资情况的部分,第一条就报道了海银资本。其实我们的斥资额度并不是中国企业里最大的,但被我们投资的那家美国人工智能公司非常优秀,所以可能美国人认为这个重要性更大。《纽约时报》认为中国正在投资美国的敏感科技,并报道海银是国有控股。其实这里出现了两个偏差:首先,海银是纯私有,股东也都是纯私有,有限合伙人里有少数国有资产背景的公司,但它们也都是完全市场化运作,并且作为有限合伙人并不参与公司决策,也不是公司股东;其次,海银投资的这家人工智能公司,科技水平很高,曾给美国国防部做过项目,但我们作为小股东是不可能获取知识产权的,同时我们看重的是智能玩具部分,和国防无关。当中国实力逐渐强大以后,由于不了解,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担忧也随之抬头。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愿意加强对美国的宣传和沟通。之后,我们的代表团还会去访问美国政要,争取能够得到美国整体社会的理解,相互信任。海银资本、《前哨》愿意为大家搭建这个互信的平台。

今天是前沿侦察的第313天。


精益投资:更聪明的投资心法

第一个问题,投什么?

现阶段,崔欣欣关注的焦点在大居住这个细分领域,也就是跟居住相关的一些领域,因为这是人的基本需求,而且需求非常大。首先我们人一天24个小时,可能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一个空间底下度过的。

无论是你的休息、生活、工作,甚至娱乐,有相当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其次,《英国每日电讯报》有一篇文章写过,2015年全球房子的房地产总值,是全球开采的黄金总值的36倍。那么,面对这么大的居住需求,如何更好地满足大家,让居住更美好,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这,崔欣欣提到了亚马逊创始人兼CEO贝索斯的那句话:我们不要去关注未来十年里什么东西会发生变化,而要关心未来的十年什么东西不会变,不变的永远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在崔欣欣看来,人类对更美好居住的无止境的追求,就是一个不变的基本需求,只不过在新的时代,要赋予它新的功能和意义。

比如说,我回到家可能需要一张床,一个沙发,但是空间太小容不下,那么,一张床有没有可能变成一个很舒服的沙发?而且是按一下按钮就可以,一个弱女子也可以轻松地搞定的?这张床还可以有很多智能的、聪明的装置。

其实现在市场上已经有了初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床。它里面安装了传感器,可以获得你晚上睡眠动态的情况,甚至可以做到当你出现严重打鼾的时候,它会适当地调整床的倾斜角度,让你的呼吸更顺畅。有一家做智能床的企业,去年一年全球的出货量是50万张,随着产品性价比不断提高,全中国、全球会有越来越多人需要智能床。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门锁,智能门锁也正在普及。所以崔欣欣说,投资人工智能没错,但是不能光投人工智能技术,而要和某个具体的足够大的行业和需求场景结合起来。

第二个问题,怎么投?

崔欣欣提出了一个投资的概念,叫精益投资。精益投资是从精益创业生发出来的一个投资理念,精益创业我们都知道,简单来说就是先做出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看用户和市场的反应,然后再逐步迭代。精益投资就是说一开始先投一点,随着项目的成长再逐步加大投资。

最后,互联网对很多行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对投资界有没有影响呢?

崔欣欣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有,非常大,他甚至曾经因此焦虑过。当互联网上出现股权众筹、产品众筹模式的时候,崔欣欣发现,产品都没有,只靠几张照片就能拿到用户的钱,而且很多中产阶级也可以加入到风险投资中了。既然这样,还要专业投资人干嘛呢?人工智能出现的时候,他也怀疑过是否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实现项目筛选。但是后来他发现,众筹有众筹的问题,比如管理人角色缺位;而且回归到创业投资本质,它是一个认知积累和判断的过程,目前来看,短时期内人工智能要达到这个水平还很难。但是这些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给投资行业的创新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以上就是崔欣欣对于投资的分享,供你参考。


阻碍企业获胜的三大鸿沟

新时代竞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竞争的空间层次变得更加丰富了。

在过去,竞争的主体是一个个具体的企业,但是到了今天,竞争的主体是不同的商业生态系统。比如腾讯和阿里巴巴,它们的强大不仅是自身的实力强,还因为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很强大。

第二是,竞争的时间密度升级。

在新环境下,企业三五年经历的变化,可能比过去十年发生的变化还要大,原来的那种以三年为周期的企业战略规划已经不适用了。

第三个方面是,成功企业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在加大。

竞争环境发生了这么大的改变,企业该怎么应对呢?文章说,企业在提升自己的过程里需要跨越三大鸿沟,分别是统一商业语言、构建商业思维模式还有匹配执行活动。

三大鸿沟。首先要说的是统一商业语言。

很多管理者都觉得,企业战略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的交流障碍,是战略最后不能落地的最主要原因。但是文章发现,其实决策层内部对战略的理解,差异比大家想象的要大得多。尤其是在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组成的团队里,这种分歧更加明显。因为职业经理人的分析方式经常要借助经典的管理模型,比如五力模型,SWOT分析框架等等;但是创始人不会这么分析,他们更看重的是对行业本质的洞察。

因为商业语言的不统一,大家对战略、商业模式、共生体等等大的概念理解不一样,沟通管理成本不断增加,企业内部战略会议的效率就会越来越低。所以文章认为,想要适应新时代的竞争,必须先统一商业语言。

企业要跨越的第二个鸿沟,就是构建商业思维模式。

文章在这里说了很多,其中有一个生态思维模式很有意思。中美互联网企业都有这种生态思维模式,但是重点不太一样。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比如百度、阿里、腾讯这三家公司,他们构建的生态系统都是围绕着“流量变现”这条线展开的,所以虽然这三家的切入点不一样,但最终形成的生态结构是差不多的。最开始做交易的阿里现在在努力做社交,做社交的腾讯现在投资了电商京东,做中文搜索的百度控股了糯米团购,三家本来完全不一样的企业,最终有了三个相似的生态系统。但是美国的互联网企业不一样,它的商业模式一直是很单一的。比如谷歌,虽然谷歌的业务覆盖范围非常广,从搜索到地图,从无人车到手机都有它,但是直到今天,谷歌收入的90%以上还是来自广告。

企业要跨越的第三个鸿沟是匹配新的执行活动。

原来企业的竞争优势只来自企业自己,但是现在来自整个商业生态,所以企业的执行动作也要调整。那该怎么做呢?第一个是在企业自己的生态系统里,加入多元化的利益相关公司。比如IBM的风险投资模式就是典范,如果他们认为某个创新公司的业务对自己有帮助,就可以让风险投资集团对创新公司进行收购,被收购的创新公司呢,可以利用IBM的技术和专家资源来促进新技术的研发,还能获得IBM销售渠道的支持。在同一个生态系统里,IBM和创新公司就能得到双赢的局面。第二个角度是,想想怎么帮现在就在生态系统里的利益相关公司成长。比如奔驰作为豪华车的品牌代表,它会和4S店经销商合作,对4S店关键岗位的员工进行培训,保证客户在市场、销售、售后三个环节都能得到高端的体验。最后一个角度是给利益相关者设计商业模式,增加生态系统当中的需求,带动自身产品的销售。比如在经济欠发达的赤道几内亚,通讯设备很少。中兴在进入这个市场时,就为赤道几内亚提供了通信人才的培养服务,帮助他们进行产业孵化和项目的前期运营,最后中兴就赢得了长期绑定的合同。


小马宋:内容付费的三种逻辑

小马宋总结了当今内容付费的三种逻辑,分别是看病模式、吃药模式和入教模式。

第一种模式叫看病模式。

这种模式的代表有分答、知乎live、微博问答、好大夫在线等等。之所以把这些模式称为看病模式是因为,你花钱买到的是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举个例子,比如你现在在产品设计上有困惑,你可以去分答找人提问,或者参与知乎live获得提问机会,总之你得到的是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这就类似于你生病了,然后医生给你看病开处方,而你要为这个处方付费。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你的医生资源,转换个视角的话,你的竞争力取决于你拥有的各行各业的专家资源,以及你对专家资源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它的好处是不用专门设计内容产品,而是根据具体病情和经验来开处方。但坏处是平台流量太贵。所以能做出来的,大概就是那些本来就有流量的,在行和分答是从果壳衍生出来的,微博问答有微博的流量。没有流量,这种模式很难玩

另外,这个模式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如何快速匹配“病人”和医生?这在好大夫在线、简单心理这样的专业网站不是那么困难,但是我要去分答找一个合适的大夫,还是有难度的。所以这几个平台,都是大V的舞台,不知名但是有料的内容提供者很难在上面赚到钱。而平台对与大V们的关系也比较微妙,大部分钱都被大V们赚走了,平台就只有指望交易额的大幅增长。

第二种模式是吃药模式。

简单点说,吃药模式和看病模式的区别是:看病是先付费后有产品,吃药是先有产品后付费。看病是“服务业”,吃药是“制造业”。比如你在用的“得到”,它是药厂,做的是药物研发生产制造模式,就像拜耳。那买药肯定是对药效有预期的,六味地黄丸,治肾亏;广西金嗓子,利咽止痛,所以生产药品,就要能满足消费者的预期。在“得到”上,之所以订阅《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和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的人很多,就是因为他们有严格的产品规划,给了用户明确的预期。在这种模式下,大V就没有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产品的设计和打磨。

相比看病模式,吃药模式有几个好处:1、自主性强,不过于依靠大V,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打磨设计产品上。2、收入高,这里并不是指流水,而是指分成。因为双方都高度参与了内容的研发,所以APP拿到的就不只是低比例佣金。3、可重复出售。看病模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一个处方卖一次出诊费,效率不高,但是吃药模式,可以大批量出售。

当然,吃药模式也有它的难点,那就是产品研发。你来看病,我只要搞个知名大夫放那就好了,具体怎么看我平台是不关心的,但是要研究药物,我就不是平台,我是药厂,我要有研发人员专门研究。所以小马宋说,各有各的好处,看你的能力在哪。

第三种模式叫入教模式,其实是指各种收费社群模式。

社群也存在内容输出,但它既不会针对某个具体病人开药方,也不会制造特定的药物出售,它出售的是一个社群关系、一种信仰和尊敬,包括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这就像一群信仰基督教的人,他们每周去教堂做礼拜,有事了还要去忏悔,还能跟其他教友互相交流,本质上是一个互相激发的学习群体,它往往是基于一个核心人物,如某个互联网大V组织起来的。比如,前丁香园网站的CTO、知名博主冯大辉在知识社群工具小密圈上,有超过一万的付费用户,但是冯大辉并不承诺说我每天要给你们发多少帖子,也不一定会回答你的问题,他扮演的是组织和筛选的角色。


新知丨大脑为何不会信息过载

2月《科学》发表了一个研究成果,说我们睡觉的时候,大脑里的神经连接会削弱。这个变化机制确保了大脑不会信息过载。

大脑里的神经连接是怎么削弱的呢?突触,也就是大脑的神经元之间接触的结构。每个神经元会和别的神经元形成大约1000个突触。大脑不断输入新的信息,突触就会变强大,体积也会变大。但是突触不能无限加强,要不然就会饱和,甚至烧毁,这就是“信息过载”。

在睡眠过程中,突触会被修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两位研究者发现,睡觉的时候,大脑里的突触会缩小将近20%。为了保持大脑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就必须要睡觉。因为当清醒的时候,我们总会被身边各种事物吸引,它们不断刺激我们的神经,迫使我们学习。但是在睡觉的过程中,大脑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小,突触会充分休息,为接受新的信息输入、学习新事物做准备。要是突触不休息,将会因为超负荷工作而崩溃,就像插线板接入过多的电器后会烧坏一样。

那是不是所有的突触在睡眠期间都会被修剪呢?大概只有80%的突触会在睡眠中被“修剪”。而剩下的那20%的突触,面积普遍都比较大,它们在睡眠期间不会被“修剪”。研究者认为,这些比较大的突触可能跟稳定或者重要的记忆有关。也就是说,大脑不希望忘掉它们,所以不会修剪那部分的突触。不过大脑究竟是通过什么机制决定哪些突触需要被修剪,哪些又不能被修剪,这仍然是个谜。

再说,修剪突触一定要在睡眠期间完成吗?修剪突触不一定非要身体处在睡眠状态中。不过,睡觉的时候,大脑信息流量减少,这对于身体来说是一个优势。在小鼠身上做实验的时候,研究者发现,只需要几个小时的睡眠,大脑突触就能缩小将近20%。

最后总结一下,大脑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输入信息而不会过载,是因为睡眠时,大脑里的突触会被修剪,一部分记忆丢掉,第二天才能继续接受新的信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30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61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089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42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42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44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2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78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16评论 1 29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6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58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59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3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59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8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记得大学的时候看过一部叫《神奇遥控器》的美国喜剧电影,影片讲述的是一位整天忙于工作但生活上经济拮据的建筑师在...
    无尽苍穹阅读 741评论 3 1
  • 马萨利亚的皮西亚斯(Pytheas of Massalia)是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高卢南部沿海的希腊殖民地马萨...
    气球之狼阅读 1,132评论 0 0
  • 这是我的67篇日记,相信日积月累力量! 端午节第二天,由于惦记家中的孩子,只在老家呆了一天,今天一早我和先生就开着...
    花儿YJ阅读 891评论 0 0
  • “真正的耳聪是能听到心声,真正的目明是能透视心灵。” 凌晨醒来,看到静默写的这句话,突然对“耳聪目明”有了更深刻的...
    果慧_631e阅读 745评论 2 1
  • 自从三个月前抛弃了智能手机以来,生活从开始的不适应,慢慢开始喜欢这种感觉。 智能手机原本能够带来的是便捷的使用体验...
    sliots阅读 185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