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鱼:
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会对自己的孩子叨叨吧!
如果一定要给叨叨打个分,100分是满分的话,我的自评分是60分,而我猜,你应该至少会给我打90分以上。
的确,“你好和孩子觉得你好,这是两回事。”
关于这点,要做到有些不太容易,因为人总是带着“自以为是”的天性。我们常会忘记,那些我们看到的、认为的,也许只是你的理解而已。正如尼采所说,“一切都是理解。”
那天,你说,“说一遍我就知道了,不要再叨叨了。”于是,我关闭上嘴巴,然后,迅速开放大脑,”我儿子怎么可以这么对妈妈讲话?我是个叨叨的妈妈吗?你说知道,可没做到呀…“
这也让我想起,曾经的我好像也对我妈妈说过类似的话…如果让小时候的我给我妈的”叨叨“打个分,一定会是120分。
可是,小鱼,人生真的是段奇妙的旅程。小时候的那些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东西,成年后又会无比的思念和回味,比如我对我妈妈的叨叨,小时候是避之不及,而现在却是心驰神往,尤其在有了你和妹妹后。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吧。
一代代的妈妈,似乎永远是“叨叨”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不知疲倦、尽职地扮演着这个不太招人喜欢的角色。
我想,人总是要不断进步成长的。今后,对于叨叨,我会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有韵律的叨。首先是切记勿见面叨,闻声叨;其次是让叨叨如曲,有韵律感、节奏感,有缓有急,有强有弱,有旋律,也有休止。
二是能同频的叨。尽情、大胆地去叨你喜欢的主题,比如运动、历史、美食、宇宙等等,对于这些同频叨,我想你一定是求之不得的。当然,作为父母的我们,当下最要紧的是要不断地自我成长,得随的上你的脚步才行啊!
三是为意义的叨。叨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叨叨的结果。既然叨叨是为了某个有意义的结果,那么,一定要时刻谨记目标,紧紧围绕目标量力而行。切勿,为了叨而叨。否则,叨叨胜利了,却失去了意义。
叨了一大堆没用的东西,你就权当是一位二娃中年职场妈妈在自言自语吧!
2022年,我会谨记苏格拉底的提醒,自然赋予我们人类一张嘴, 两只耳朵,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 。唯此,才能在深度交流中有所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