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指导行动,有什么样的行动,背后一定会有相应的意识与之搭配。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也可以说明,是有一定的问题观念或者意识在支配。如果要改变学生的行为,究其根源是应该培养或者改变他们原由的一些不当的观念。那么,作为高中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观念呢?
首先是“是非观念”的培养,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高中生了还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啊,已经接近成年的他们理论上是应该能分清是非了,但是事实上不少学生却没有这个能力。比如在学风比较差的班级,一些想学习的学生可能就会受到那些不想学习的学生们攻击。那些不想学习的学生为什么会攻击别人?其原因就是他没有真正的意识到作为学生,学习是他们的天职,不学习的行为是不应该的,是错误的。如果这种观念得不到纠正,不学习的人会越来越多,不学习反而会成为正常的潮流。
其次,责任意识。独生子女大行其道的时代,不少孩子是在父辈和祖辈的呵护下长大,长辈们总是尽心竭力的去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无论是正当的,还是一些不当的要求。作为成年人,谁不知道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但舐犊情深之下,他们对孩子多了一份溺爱,少了一份理智。于是,就出现一些学生责任意识缺乏的现象。比如学习,学习不只是学生的权利,同时也是他们的义务。家长出钱供其上学,努力学习是他们应该做的,但实际上很多学生是不知道认真学习的。如果他们意识到学习也是他们的一种责任,那么不学习的现象应该就会有所减少。
再次,培养学生的羞耻感。前段时间带着学生拉练,回来的时候,前面那个班的一些学生都弯腰拿人家晒在路边的花生,一路上后面那些男生有说有笑,队伍像从前线溃退下来的伪军。当他们班主任过来的时候会收敛一点,一会就又原形毕露了。本来学校让学生拉练的目的除了锻炼学生的意志以外,也有宣传学校精神面貌的意思,这一点在出发前已经给学生讲明,但是看起来这个班的一些学生并没有把这当回事。究其原因,我觉得是他们缺乏羞耻感。他们不觉得偷拿人家的东西是不道德的,他们也不觉得他们懒散的行为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形象。
学生有羞耻感才会能体会到尊严的重要性,有尊严之后,才会想方设法去维护自己的尊严,之后就会有进步,就会有成长。比如学习,尽管有关部门不允许按照成绩给学生排名,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应该会少有高中是不重视成绩的,于是出现排名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对于成绩排名落后的学生,如果他们有羞耻感,知耻而后勇,从而努力学习也是很有希望的。
最后,感恩意识的培养。感恩本来是为人应有的基本品质,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部分家庭教育的不足,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基本的感恩观念,他们觉得家长对他们的所有付出和在学校老师对他们的教诲都是应该的,而没有感觉到他们本身也应该做一些什么回报家长和老师。当学生具有感恩意识的时候,他们就会有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具体到学习上,他们就会更加努力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