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迟钝到现在才因为纪录片《二十二》突然想到自己还没有看过这部片子,听说了删减版但始终觉得不是导演自行的删减还是必须要按导演的想法来看原片,才能感受到导演真正的表达意图。
还好找到了原版未删减。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没看片子之前看到了太多对此片十分负面的描写,不过好在我喜欢的是始终以自己的思想从零角度去感受一部电影。所以有感,心中还是略微排斥那些过分极端爱国主义上来就是这是部亲日电影的说法,何况那些没看过片子就先入为主的评论。
故事为什么是以一个日本侵略者军官的角度来描述,这一定是最多数人不能理解的,没有看过导演对此的报道所以我只能以自己的感受看待。可能作者想说的是人性多过于战争,整部电影看下来,黑白形式的每一帧画面单独截图下来就像是历史课本里会附上的真实历史图片,确实这部影片的表现真实又压抑,在很多细节的处理细致地让人身临其境,「角川」起初走过的沦陷南京的街道以他的视角看到的惨烈南京,不愿再多描述但那个画面确实震撼到我一闭眼就可以闪现而过,这或许就是大多数观者无法接受的何必要再重现这疼痛的伤疤,但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的历史表现真实到观者会像我一样看过即无法抹去的深刻印象。
又回到「角川」,对他最深的印象是他不断在影片中提及的「活着或许比死了更艰难」,所以我在想作者会愿意是从他这样一个备受争议的角度描写,或许他想探讨的是人性和反战。历史是必须时刻提醒我们过去艰难的存在和可怕的战争带给人的无论在肉体上灵魂上的摧毁,但我个人实在不喜欢一概而论的肯定或者否定所有,确实带来战争和死亡的入侵者实在无比可恨,恨不得如果可以重回那个时代必将千刀万剐。
但是就像人没有绝对的好坏,在施暴的人群中,有些人,一小部分的人是受到政府权利影响下的制造悲剧的产物,但或许他们潜意识里还尚存着一点什么,在他亲眼看了那么多,亲手犯下了那么多以后,他内心的人性在斗争最后终于让自己能够不那么艰难,这样的人就成了「角川」。
别说这是对于日本的美化,我只想说这应该就是作者想要说的善与恶并存的「人性」,就像故事里的「唐先生」也曾因为自己和家人的生存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了所谓的「汉奸」,这是他人性当中被迫的恶的一面。没有战争,「唐先生」和「角川」都不会有这样被迫的恶的一面,所以我从中看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反战。
此片的中文名叫「南京!南京!」,而英文名却是「City of Live and Death 」。不是纯粹的历史纪录片,不单方面以国当时的悲惨和入侵者的可憎,而是以一种更复杂的角度来对生存和死亡的探讨的个人电影。影片最后的「小豆子」在田野中的笑和「角川」挣扎到最后的死是一个对比,我觉得并不是什么某些影评中的「被放过的侥幸体现国人的懦弱」和「高尚的自杀体现亲日的表现」,而是在当时能够生存下来为了生存我活下来了的欣喜,身后枪响了顺子和小豆子第一反应是低头看自己有没有中弹,发现并没有后才开始嬉笑,假设如果角川没有放过他们,一定也会像之前他们和陆剑雄一起被俘虏时,坚决不会退缩,此时手无缚鸡之力不能再反抗但能为国赴死是定局是淡然,比起唉声哀嚎这种接受的麻木却也是更令人敬畏。
「生」代表了努力在这场惨剧中活下来的喜。
而角川的死,是他自己对于生与死看待的最终结果,我始终忘不了他说的「活着比死了更艰难」,他选择了死是因为他保留着一点「人性」看过这场战争带给他的带给被迫害的人们的最后一丝挣扎,原来他是受不了的,这样的战争,他想要的娶百合子过的生活是不存在的,但他也懦弱的始终做不了什么只有结束自己的生命。
「死」不仅仅是这座城历经的惨绝人寰的死,还有角川的代表的一部分精神上意义上的死。
最后依旧想起了昨天上映的「慰安妇」纪录片《二十二》几位奶奶说的话。
「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也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我希望中国和日本可以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很多人死去」
有感以上。2017.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