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 一条弯弯小小的柏油路, 把省道和家乡串联起来, 同时也带给人们更多的可能。
记忆中的家乡,芳草青青, 竹林繁盛,泥墙黑瓦,小道蜿蜒。 天空是纯净的, 星光是璀璨的, 色彩更多是天然的。
村庄是大集舍, 人与动物的声音相闻, 走进去,你总能感受到热闹。 人们是贫穷的, 但人们也是富足的。 那是我儿时的家乡, 也是我最喜欢的家乡样子, 更是我最想回到的从前。
02
自我记事起,那是90年代后了, 那时的村庄, 村里的房子虽是只有不多的泥瓦房。 可是,每家的泥瓦房住得都是满满的, 四世同堂。一家呼,百家应。
祖宗留下来的根, 被村里的老人、妇女、儿童守得好好的, 而叔伯们大多踏上那个据说遍地是黄金的地方。
老人和妇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仿佛永远忙不完,仿佛永远不会累。 适龄的孩子,上学了。 没到年龄的,三五结伴的村头跑到村尾。
那个年代,虽不说饥寒交迫, 但物质仍是匮乏的。 衣物是单薄的,甚至不足以抵御冬天。 粮食是粗糙的, 如果人口多,还会遇到青黄不接的情形。 而邻里的友善又会表现出来, 这家拿几斤,那家给几斤。 百家饭,不就是如此?
03
晚上和周末的时光是孩子最高兴的, 晚饭过后,三五相约, 到麦场,到房前屋后, 玩躲猫猫,过家家,嬉笑追逐。
女人们,在经过一天的忙碌, 晚饭过后也相约出来乘凉。 话家长里短,说远谈进, 哪里听到的有趣事、诡异事, 都一起分享。 偶尔,小孩也凑过去听。 往往这时,女人们会说,去去去, 小孩子跟小孩子玩去。 然后我们就嬉笑着跑开。
那时,虽是没有路灯, 可月光也是照得铮亮。 静谧的乡村夜晚, 可那时是相当的热闹。
寒暑假,农忙时节, 片片田地里,总能看见忙碌的身影, 听见隔得远远的说话声。 小孩或帮忙,或跑来跑去。 而稻草,也是我们重要的玩具。 编成大大的绳子, 一村小伙伴都一起玩跳绳,可乐乎了。
04
小时候的家乡, 泥瓦房几家,都是被竹林包围中。 因此,竹林也成了我们的娱乐场所。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我们靠着竹林,也就玩着竹林, 取之不尽的天然玩具。 两颗竹子间可以玩吊杠, 竹叶可以当哨子, 竹枝可以做游戏道具。 什么过家家啦, 丈量尺啦,掏鸟窝,爬树啦, 这些每天都在童年的家乡里上演。
虽然物质匮乏, 可是大自然给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玩具。 虽然贫穷, 可是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我们的日子是有盼头的。 虽然苦,但我们是乐着的。
05
现在的家乡, 一条直直长长的柏油路,轿车也成了常客。 高楼矗立,装饰精美。 依稀可见的篮球场,运动器材, 花花碌碌的颜色在村庄里格外显眼。
一眼望去,稻田再没有了过去的精神劲儿。 稀稀拉拉的杂草高长。 村头路边,荒草丛生, 而竹林,早已在高楼立起前消失了。 村里,只剩下一些老人, 和走不出去的女人和孩子了。
乡村,更加安静了。 偶有的留守人员, 绝大多数各自在家呆着了。 电视,更加的有趣呢, 可以放76个频道的。 手机,想找谁就找谁呢, 哪里还用大老远的跑来跑去。 什么时候想吃肉了,就去买呢, 谁还在等着过年过节?
06
家乡的路,越来越通畅了, 可我却觉得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了。 犹记外出求学那几年, 每次回家的路上,是欢快的, 犹如出笼的鸟儿, 就像家乡在召唤着它的孩子归去。
而现在, 儿时的伙伴散落在了各地, 父母兄弟姐妹也在各地奔忙着。 家,更多的成了无处安放的地方。 家乡,更多的停留在了记忆中的样子。
我终于认识到, 也许,我长大了。 家乡,也长大了。 我变了,家乡也变了吧。 我们都回不到那个过去的从前了, 都回不到过去的地方了。
一辆大巴车会带你回到那个地方, 却不会带你回到从前的时光。 路会把我带回家乡,却不是从前的家乡。 物是人非事事休。
家乡, 成了那个让我心酸, 却又最想回到从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