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请先忽略标题,这的确是一篇关于怎样读书的文章。
我会谈到:“书”是什么;我理解的“读书”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现代人的阅读有哪些困境。
还会谈到:“建构主义”教育方法;当下流行的学习方法——“费曼技巧”的本质是什么;以上与读书有何关系。
如果你恰好对上面部分话题感兴趣,请阅读全部内容,因为文章并不是按上面的顺序展开的。
如果你现在比较忙,可以直奔最后一节查看具体方法。
一、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与文字打了个招呼
说读书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思想大师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对写作的定义。他在《写作风格的意识》中写道:“写作是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组织为线状展开的文字。”
书本,是作者头脑中立体、多维思想的线性化表达。
读书,是读者线性的循着作者设置的路径,去完成一趟抽象旅程。
因为时间的单向性,作者和读者不得不以线性的方式,来完成思想互动。
我们说读完一本书,往往是在说:我已经把第一页至最后一页的所有文字阅读完了。
在这样做了之后,就可以如逆向工程一般,得出作者脑中那幅立体的图景了吗?
显然不是。
阅读时间有限,记忆也将自然衰减。再过一段时间,读到的东西会对你的认知造多大的影响呢?
我还可以猜测一下:如果你觉得一本书对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你此前就有了和作者差不多的认知——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证实性偏见”。
大脑会不自觉地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掉那些可能推翻这一观点的信息。很多时候,读书只是强化你的已有认知,而非拓展认知。
二、是的,你的阅读进入了困境
阅读环境的确已如德国枪炮凌虐过后的诺曼底海滩,不在于文本的贫乏,而在于信息过载。
我们每天都被各种信息轰炸。以前,信息像是大海中的小鱼,我们珍视之;而现在,我们变成了小鱼。还来不及与眼前的信息发生更深的联系,又被迫落入了另一个网中。努力上进者,更是如此。
我们拾人牙慧,说着听过来的“很有用”、“很正确”的道理,同时也被“道理”所禁锢。不能与已有经验结合,缺乏建构过程的“知识”,并不真正属于我们。
信息过载导致我们注意力溃散。
关于阅读,大脑的注意力的真相如下:
不走神的时间仅为7-15分钟。
读文章时第一页注意力最集中。
大脑一次只能记住7个以内的项目。
现代人忙碌地工作、生活,阅读的载体不是笨重的印刷物,而是手机中的各种APP。
阅读的环境不再是安静的书房,而是在碎片化的时空里:在通勤途中、在上班闲暇之余、在马桶上、甚至是在走路时。这类场景下阅读随时会被各种外界干扰打断,更不用提那些随时会弹出的各种手机消息。
这种外部环境对于阅读来说无疑是恶劣的。
我们阅读的主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书乡是灵魂的归宿”这种诗意的描述,大多数情况下与现代人无关。我们更倾向于实用,就算是读心灵鸡汤,也是为了心不那么彷徨。
各种以掠夺注意力为目标、标题极尽夸张的文章,就像一只只饥渴的怪兽,肆意吞噬我们有限的心力和时间。
注意力被明码标价,变成了商品。市面上竟然出现了阅读就得积分的软件,偶尔想想,简直不可思议。
可是,仅有的这点阅读,更像是消遣和以为自己在学习的心理安慰。很快,这些文字留下的零散印象,将被下一批长相相似的文章取代。哪怕它们观点完全相反,但各自看起来都十分有道理。是的,你已无力追究。
时代如此,没有人可以改变。溃散的注意力绑架了我们,我们似乎难以逃脱?
这并非宿命,仍然有解决办法。
三、知识,它来自于你自己
在一个池塘里生活着一只青蛙和一条鱼,有一天,青蛙对鱼说:“今天,我想看一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鱼羡慕极了。等青蛙回来以后,它迫不及待的要让青蛙说说外面的世界。青蛙说:“我看到一只比我大很多的叫牛的动物。”从来没见过牛的鱼马上让青蛙给它讲讲牛是怎样的。青蛙说:“牛,身体比你大 1000 倍以上,有四条树干一样粗的腿,眼睛很大很大,头上还长着两只又弯又尖的牛角。”鱼听了青蛙的介绍,在它的脑中出现了一个鱼不像鱼,牛不像牛的怪物。
以上这个故事,经常被建构主义教育学者拿出来论证他们的主张: 知识是基于经验的主观建构,学习是人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
要想更准确的理解概念、把握规律必须有足够的认知来提供支撑,应当鼓励学习者多动手多参与以获得更多的更真实的实践经验知识,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领悟的能力。
“皇帝挑水用金扁”这个笑话,大多数人都听过,用来表明人的见识短浅、思维局促。但并不能否认,我们人就是这样来学习的。如果把这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学习方法来运用,这并没有错,反而非常符合认知的规律。
这方面的集大成者,是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理查德·费曼。
他研究领域广泛、建树颇多。为人风趣幽默,学习能力超强。他的学习方法被后人称为“费曼技巧”。
这个技巧并没有多高深,我们后面会讲到。
看见那只鸟了吗?那是一只短雉转鸣鸟,但是在德国它被叫作halzenfugel,在中国他被叫作Chung Ling,即便你知道它所有的名字,你依然对这只鸟一无所知。你只是对人有一点理解罢了:你知道人们怎么叫这只鸟。现在你看,这只短雉转鸣鸟在歌唱,在教导幼鸟学习飞行,它在夏天横跨整个国家横渡上万英里,但是没有人知道它是如何辨别方向的。
这个世界上,理解一件事有两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是聚焦在记住一件事的名称。第二种理解方式,是聚焦在真正理解这件事的实质。
费曼很小就从父亲口中听到这个故事,理解了这个道理。
费曼在80年代到巴西访学的经历与这个故事如出一辙。
当时的巴西正是奋力追赶西方科学,全国上下有一股学习科学的热情。但很快,费曼就发现了问题,在课堂上他的物理研究生学生能够把复杂的物理学公式倒背如流,但却不能回答他提出的生活中的简单物理学问题。
在离开巴西前,巴西科学研究院邀请费曼给各位大学教授和政府官员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在巴西教学的所见所闻,他发表了后来非常著名的演讲。他在开头便说道:“我这次演讲的主题,是要向各位证明,巴西根本没有在教科学!”
为什么?因为没有建构。
我们来看看费曼技巧的四个简单的步骤:
1. 选择一个概念;
2. 想象给一个 8 岁小孩讲解这个概念;
3. 辨析知识缺口,回看原教材;
4. 回顾并简化。
而费曼本人作为老师就以讲课深入浅出闻名,非常爱打比方、注重举一反三,深受学生喜爱。
费曼技巧的核心就是用最常见的生活经验去建构新的知识。
四、用费曼技巧读书
基于以上,我的读书方法如下(这里的读书都泛指阅读):
心态准备
读书之前先清空大脑,不要预设立场。发现看起来“不对”的观点,无需心中暗喜,急着在心里驳斥一番。
怀疑当然没错,先别急。单个观点的差异,往往上是两种认知体系的差异。了解了作者的框架,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先弄清作者脑中的大图——也就是他的思维框架后,再作结论。
如果作者是这一领域的公认权威,我认为最好的做法是就是“盲目”地相信他。
现在,讲方法的步骤。
首先,尽量读一整本书,而非单篇文章
读书是我们获取信息、提升认知的方式。读书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如果你只是想通过阅读获得娱乐式的消遣,那你可能不是本文的读者)。
你需要抽出大段时间,有计划、有目的性去阅读。
如果想深入阅读,请阅读一整本书,同时减少单篇文章的阅读。
实体书是成体系表达思想的最好载体(不成体系的观点也很难被写成一本书),只有集中地、深度的去认知一个事情,它才可能内化成你的一部分。
第二,了解作者的世界观,其次才是方法论
在可能的情况下,多了解一下这个作者的背景。
在阅读的时候,或者说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发出这个信息的人,他的世界观是什么?他是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本身的?了解了这些,你自然会理解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方法论。
就像数学老师,首先会告诉我们原理,然后才会讲如何应用。
世界观和方法论互为一体。在学习一个实用技巧的时候,不能仅关注操作层面,而应花同等精力关注这个方法的认知源头。
假设你是作者,在彼时的情境里,你的思维过程会是怎样的,你会提出怎样的方法论?
第三,先解构目录
读书不是从第一页开始,而是从目录开始。
了解这本书的目录章节,并且默记(当然,你最好写下来)。然后开始思考:作者为何这样编排结构?设想你是作者,在这样的结构下,结合你的经验和阅历,你会怎么样来写作各个章节的内容?
解构完目录,你已预先建立了这本书的属于你自己的框架。
如果你对某些章节有疑问,那最好不过,把这部分内容当作你的“锚点”,先别急着去解开疑惑,或许等你读到那里的时候,自然会豁然开朗。这样的体验是美妙的。
第四,以小节作为阅读单位
每读完一节,停下来。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思考这一节的内容是怎样来支持作者的观点的,目的达到了吗?这一节在整体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罗列各个要点,回顾各个要点的论证过程中,哪些素材可以替换成自己的经验?替换成你的经验后,你有其他的感想吗?
第五,输出你学到的东西。
输入需要输出来强化,你需要通过输出来检验你吸收的程度。任何学习方法都一再强调练习,而读书对应的最好的练习方式是写作 。
设想以一个老师的身份,试图把你学到的,写给一个完全没接触过此方面内容的人。用最浅显的语言,结合最基本的共同经验,以便对方能理解。
当然,如果你用演讲的方式,这会更有效。
如果你是一个害羞的人,可以试试视频直播给自己看,身体的参与会大大加深头脑中的认知。
End
方法就是这么简单,你也可以理解为费曼技巧在读书这件事上的应用,希望对你有用。
以上提到的读书既可以指广义上的阅读,也可以指狭义的阅读一本实体书,以上的方法更适用于阅读非虚构类书籍。
在这里,我也想给读书下一个自己的定义:读书就是用自我的经验去还原作者的世界观,并理解其方法论,最后为我所用的过程。